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宦海風流

第五部 尚書省內 第二十八章 軍鎮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0-08-31  作者:天堂發言人
第四部虎膽縣令第五部尚書省內第二十八章軍鎮

第二十八章軍鎮

“三王之亂”一直持續十幾年,作為主戰場的中原地區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幾乎可用十室九空、千里無人煙來形容。ΖuiLu.ΠET直到721年,德王之子武思渺剿滅了所有反對勢力,即位稱帝,史稱“莊宗”。因神都洛陽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第二年,周莊宗又下令遷都關隴,于是,周王朝的國都從洛陽重新遷回了龍興之地長安。

戰亂雖已平定,但卻留下了一個急需整頓的爛攤子,不說戰爭遺留下來的諸般經濟、社會問題,就是那些跟著周莊宗南征北伐,為他打下至高帝位的眾多驕兵悍將,該如何處理,便是個大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莊宗對于軍隊,并沒有絕對的控制力。與其說這些將士是真心擁護他當皇帝,不如說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已經厭倦了多年的戰爭,所以才不得不暫息干戈,當時的情形,如果莊宗不能將這些人妥善安置好,戰爭很可能還會再次爆發。

不得不說,周王朝的幾位皇帝,對于軍隊的掌控力及應變能力,是非常缺乏的,他們缺少一種靈活的手腕和鐵血心腸。

最后,莊宗為了安撫眾將,以擁立之功、獎賞功勛的名義,將這些彪悍的將軍們分封為各鎮軍使。“鎮”即“軍鎮”,通常轄數州之地,軍使在轄地有擁有軍政大權,不僅擁有絕大的軍權,還管理地方經濟、政治之事,幾乎相當于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論功行賞,最后分封了大小八個軍鎮,史書上的記載是“瓜分帝土付授諸將”,可見評價之惡劣。這些軍鎮內可自署官吏、征收賦稅。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只向朝廷繳納一定賦稅。

不久后,便有大臣指出這樣的封賞恐留巨大隱患,建議“趁勢不穩”消弱他們的一定權利,朝廷也有意壓制軍鎮,遂實行,但可能做法有些太激進冒失,結果引發了后來的“五鎮叛亂”。叛軍兵鋒險些打到了長安,最后雖然朝廷和軍鎮達成了暫時地妥協,但是從此后,軍鎮連稅賦都不再繳納,并強迫朝廷承認了他們軍使之位可世襲的要求。

當時,有一位富有遠見的大臣提出一個建議:世襲可以,但繼承人的身份。(歪歪吧)必須經過朝廷的認可。也就是老子死了。讓哪個兒子接替自己的位置,必須要得到朝廷的允許。

這項建議雖然最終被采納,但是在朝堂上卻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朝廷為了讓軍鎮接受這個條件。舍棄了很多東西,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作出讓步,很不劃算;有些大臣直接稱之為死要面子,認為不應該為了名義上的任命權,而放棄很多實際地東西。

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份頗有遠見的措施,實行得是多么正確。如果當時沒有采納它的話,也許周王朝的歷史又是另一番景象。

七年后,雄霸河朔的昭義鎮軍使章喻病死,朝廷赦令任命其第二子章醇為“留后”,長子章謹不服,起兵殺死章醇。隨后,又被“兵馬使”裴志清、“侍衛官”李抱真驅逐。這兩人素有忠義。心向朝廷,遂歸順。從此。這個抑制山東、防衛東都,擁有特殊戰略地位的昭義鎮從八鎮中消失,重歸帝國控制。

同樣是采用釜底抽薪,制造內部矛盾地辦法,接著,帝國又對其他幾鎮玩了同樣地花樣。其中,有得有失,雖然軍鎮方面已有所警覺,并屢次出現了激烈的反應,但是中央掌握著道義的制高點,權利又是人人爭搶的東西,得到權力就能位于人上,失去權力就可能任人魚肉,有幾個人能寬容大度到把繼承大權讓給別人?哪怕是親人也不行,這就是富貴之家無親情地道理。

在朝廷的手腕下,軍鎮內部多有暴亂發生,中央也盡量選擇那些對帝國還存忠心的繼承人支持,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于又有三家軍鎮,宣布歸順朝廷節制。

750年,“宣武鎮軍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岳繼軍使位,要求朝廷加以承認。周念宗不允許,反而任命了李寶臣的女婿牛國安為宣武別軍彰興軍的將軍,李惟岳遂派人在朝廷使節到來前囚禁了牛國安,想讓朝命空懸。

周念宗雖謚號為念,似乎性格頗為溫和,卻也是一位剛愎的皇帝,威嚴受到挑釁,自然無法忍受,更何況他早有平藩鎮之心,決心在有生之年,將這些生長在帝國身軀上并且漸漸有擴散之勢的毒瘤全部割除,于是宣布調集十六路軍隊,討伐宣武鎮。(萬卷書屋)

可是,李惟岳卻是一個非常精明厲害地家伙,在軍隊中素有威望,還懂得拉攏人心,傳說中是“愛兵如子”,這也是朝廷之所以不任命他為軍使的原因,如果讓此人掌握大權,恐怕將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話說,朝廷十六路大軍齊發,本想一舉拿下這個硬茬,可沒想到李惟岳指揮著宣武軍區區三萬人,采用利用時間差、各個擊破的靈活戰術,將朝廷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戰爭持續了八個月,其他軍鎮又暗中資助宣武鎮糧草,使得朝廷以持久戰消耗對方的戰略也宣布失敗。

最后,宣武鎮還是敗在了內亂上。都虞侯李靈曜素與牛國安交好,他偷偷地將被囚禁的牛國安放了出來,結果牛國安領著忠于自己地軍隊,在李惟岳身后開了一刀,宣武軍被前后夾擊,終大敗,李惟岳被斬殺。

但宣武鎮仍然沒有被徹底平定。在這之后地十余年中,屢屢出現割據勢力,帝國也無力東討,直到763年,割據宣武鎮的李萬榮得了重病,讓其子代為理事,他手下地人發動了政變。將他的兒子囚禁押往京師,朝廷任命了新的宣武軍將軍,才結束了宣武鎮的割據。

隨后,在丁晉任文裕縣令的第二年,滄景鎮(治滄州),也上表歸附,軍使王慶隆將大印交給了朝廷,自己出家做了和尚。

到此,八鎮中只剩下了淄青鎮(治青州。山東益都)、淮西鎮(治蔡州,河南汝南)、成德(治恒州,今河北正定)三大軍鎮。

而這三鎮,也是屢經內亂和戰火,但是與其他歸附朝廷地軍鎮不同的是,這三家卻是實力強大,每經一次動亂。軍隊便猶如經歷過一番巨大的洗禮般。越加純粹和富有戰斗力。

其中,“淮西鎮”便是被人們認為是和此次宰相被刺事件有關的軍鎮,而前些時候朝堂上圍繞淮西而進行的激烈爭論,很可能是導致宰相被殺的原因所在。

“淮西鎮”。地處淮南道西部,緊挨著河南道,以蔡州為治所,下轄六州:申州、光州、蔡州、壽州、安州、唐州。(萬卷書屋)

這里,自古以來便是民風彪悍,在三王之亂中,又是戰爭最為激烈殘酷的地區,在長期的戰亂中。人們信奉弱肉強食、強者為尊的血腥規則,促使這里地社會風尚發生劇變:“獷戾過于夷狄”,兇悍野蠻勝過蠻夷。這種獷戾風尚還滲透到周邊地區,形成一個以淮西鎮的申、光、蔡等州為核心的以獷戾風俗而區別于中原其它地區的特殊區域“淮西地區”。

其后,莊宗分封功勛之臣,將大將軍米沛封為“忠武軍”都知兵馬使、淮西鎮軍使,但是不久。忠于朝廷的米沛便被部將殺死。從此淮西開始了混亂的軍閥割據。

后,朝廷派將軍李希烈鎮壓淮西鎮叛軍。誰知已經有異心的李希烈不但不起兵,反而很快同這些反叛地勢力相勾結,跟他們共同稱霸地方,與中央政府對抗。

李希烈自稱天下兵馬都元帥、太尉、建興王,并于公元733年起兵攻陷了汝州,又派部將攻取了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圍困了鄭州,兵鋒直指關內道,震動了整個朝野。不久,唐將劉洽將他地部隊擊敗,李希烈只好灰頭土臉地退回蔡州,自立為淮西軍使。

李希烈出兵受挫后,回到老巢蔡州便很快病倒,在病重期間,他的部將陳仙奇買通醫生將他毒死,然后向朝廷投降。朝廷暫時先任命陳仙奇做了淮西軍使,準備分化瓦解淮西各軍。不過沒過多久,陳仙奇就被淮西軍隊中的另一個實力派吳少誠殺死,而吳少誠也沒有活多久就被自己的堂弟吳少陽殺死。

吳少陽看多了自相殘殺,覺得這個事情恐怕沒有止境,于是想著要向朝廷投降,結果他地兒子吳元濟卻不贊成,你這個當老子的是做夠土皇帝了,我這個兒子還沒嘗過滋味呢,于是伙同部署殺死了自己的老子,接替了淮西鎮軍使的位子。

淮西鎮的統治者幾經變換,幾乎是走馬觀花一般讓人眼花繚亂,比之其他軍鎮更為混亂不堪,原因一是在于當地民風彪悍,驕兵悍將眾多,二是由于其核心軍隊的構成制度造成的。

其核心軍隊謂之“牙兵”,各代軍使們,為了維護統治,除拼命擴充軍隊外,還挑選精勇組成親信“牙兵”。(.8.)牙兵多“父子相襲,親黨膠固”,有著共同一致的利益。軍使對牙兵供給豐厚,往往能得他們地死力,但這也使牙兵十分驕橫,只要長官對他們稍不如意,他們就或殺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變易主帥,如同兒戲”的局面。

話說,年前的時候,便有傳聞說淮西吳元濟已經病入膏肓,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弟弟,如果吳元濟死,繼承人就得從這兩人中選出,按照各鎮的傳統來說,應該是父死子承。但是,吳元濟的兒子吳朝光非常的驕橫跋扈,常派人四處攻掠,河南地區的許多州郡都遭受過他地洗劫,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朝廷是絕對不會認可他地繼承權的。

也許是顧慮這個原因,吳元濟死后,吳朝光干脆匿不發喪,又假借父親地名義,殺了親叔叔,然后以父病請求朝廷由他主兵。

子未得朝廷圣旨便自認“留后”,朝庭自然不許。這時吳元濟的死訊也被人揭了出來,吳朝光見瞞不住了,干脆自己任命自己為軍使,自領軍務,縱兵焚掠舞陽、葉等縣,希望朝廷能被自己威勢所懾,從而妥協。

吳朝光的如意算盤沒有打好,他的這番作為反倒引起了朝中大臣更激烈地反對,雖然大家都知道國庫空虛。但還是有不少官員奏議要出兵攻伐淮西鎮,徹底解決這個毒瘤;同時,也有大臣反對起兵,于是那些日子,朝堂上分成了主戰、主和兩派,吵個不可開交。

主戰派以武元宗、姜公輔兩位副宰相為主。武元宗在兵部任職多年,又是在隴右指揮過與吐蕃決戰的老將。軍事經驗豐富;而姜公輔曾在淮南道任過兩任刺史。對淮西的情況很了解。

他們并非是過于沖動莽撞,才主張用兵,自然有其原因所在,第一是因為淮西的地理位置特殊。

比起淄青、成德兩鎮來。淮西的劣勢不是一點兩點,地方狹小,兵力有限,四面全是朝廷的勢力范圍,但是淮西卻一直最讓朝廷頭疼。淄青、成德遠在山東、河北,而淮西卻卡在朝廷胸口,在它的西面,南可出襄州(湖北襄陽)。北可逼洛陽,東面,南跨淮水,北臨汴州(河南開封),皆是事關帝國氣運的重要城市,從淮西出兵,可輕易威脅。(YY吧)而且。還可以截斷漢水和運河交通,使極度依賴淮南以南經濟援助的朝廷財政。捉襟見肘。

從這方面來說,朝廷對淮西是志在必得。

第二個主戰地原因是:吳元濟父子不得人心。吳元濟患風病多年,精神失常,濫殺無度,屬下早有怨言,其子吳朝光也不是個能當大任的人,且同樣好殺,淮西將士們并不想再擁立一個嗜殺之人。吳朝光自領軍務后,便有幾個將軍投奔到濠州刺史裴武那里,裴武幾次上奏,欲領軍剿滅吳朝光叛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朝廷對軍鎮屢試不爽的釜底抽薪、離間之計再次奏效。吳朝光雖殺死叔叔吳讓,但是并沒有控制住吳讓的部屬,淮西鎮三軍中的“義武軍兵馬使”崔顥發話要為吳讓報仇,正是朝廷趁機出兵的大好時機。

姜公輔還提出一個理由:前年,淄青鎮軍使李師古死后,朝廷同意了他的提名,讓其弟李師道接替了軍使之位,可以說朝廷有天恩于李師道,這次出兵淮西鎮,淄青鎮諒不會援助淮西,這樣朝廷大軍無后顧之憂,必能一舉擊勝。

不過,這些理由雖然很誘人,但是主和派官員自然也有自己地想法,以戶部尚書、參知政事李景儉為首地一部分大臣認為:帝國財政枯竭,國力已不堪承受一場戰爭,朝廷應該正好趁淮西鎮內亂的時候,鞏固國本,而不是擅動干戈。

這一部分從國家財政考慮的官員,以李景儉、杜黃裳為主,他們兩人是主持經濟工作的長官,雖然這一段時間互相之間頗有摩擦,但他們是最清楚帝國財務狀況地人,自然知道現在絕對不是起戰爭的最好時候。

杜黃裳為之,還做了封財政方面的簡報,呈給朝廷,上面說:陛下去年過生日,免了關中兩年賦稅,又免了東西川一年錢糧,眼下府庫中僅有錢二百余萬緡,揚子院只有錢十萬緡不到,各地夏解未至,陛下若是要興兵首先要發動各道兵馬,如此糧餉賞賜都要從國庫中出,沒有出兵這二百萬緡就要耗去一半,若朝廷兵鋒不利,這二百萬無論如何都不夠。戰事一起,夏解必然受到影響,朝廷開支一旦出現問題,臣害怕亂的就不止是淮西一鎮了。

而以“侍中”盧士瓊為首的官員雖然同樣是主和派,但他們的觀點又自不同,盧士瓊認為:戰爭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至少目前的這種情況不應興兵戎。

他地主張是朝廷一方面以正義公理為名施以壓力,另一方面在淮西附近,按兵養威,促使其內部繼續分化,尋找更好時機,甚至可不戰而屈人之兵,就如同以前的兩個軍鎮一樣。讓他們鬧夠了、鬧累了,自然歸附。

應該說,這個建議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也是穩妥之舉,首宰竇剛雖然依舊沉默,不過眾人看得出來,他是支持這個方案的,但是被公認為是竇派重要成員的武元宗卻是強烈反對,又讓大家看不太懂這位宰相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武元宗的理由同樣讓人不好辯駁。他說:目前,淮西鎮禍起蕭墻,其趨極致,此時不擊,他日豈易輕取?

對于這位領兵多年地官員,大家自然信服他地戰略眼光,而且。平定五鎮中的多次決定性戰役。都是因為朝廷抓住了軍鎮內亂地絕好機會,果斷出兵,才最終取得了勝利,誰又敢保證這次淮西鎮的內斗。不是一個同樣難得的好機會呢?

戰爭總是讓人厭惡的,還有一部分官員,不懂什么戰略形勢、出兵良機之類的兵家術語,他們只知道戰爭會帶來毀滅和災難,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戰爭能免則免。

這部分官員,以宰相高爽為首,他們的觀點是:自古以來兵事便是生死之道。如非必要,不可妄動。再說,吳朝光眼下并無顯著大惡,上次朝廷授予他“侍郎”榮銜,他也很言辭懇切地上表謝恩,并未損害朝廷顏面。而且,既然允了淄青鎮李師道的任命。現在不許吳朝光為軍使。他不服是正常之理,若是朝廷貿然興兵。不但吳朝光會死拼到底,只怕連其他強鎮都會有借口反彈,如果鎮壓不成,朝廷剛剛恢復的威望只怕又會喪失了。

不過,對于這些愛面子、和氣為本的官員們,“兵部侍郎”劉嶙只說了一句話,便讓他們不好再開口,劉嶙當庭大義凜然地道:“照汝等這么說,淄青鎮應了,淮西鎮應了,眼看成德鎮田富安,幽州刺史劉濟亦有病朝夕不保,若一旦物故,是否也要按照他們的意思,任命軍使?如此天下何時可平?”

按照朝廷的制度來說,這種有爭議的事情,通常是兩個辦法解決,一是皇帝御口決定,如果諸位宰相不堅持反駁,便執行下去,但是如今地天子才只有十四歲,沒有經驗也沒有能力處置如此大事;那么第二個辦法就是由政事堂幾位宰相投票決定,少數服從多數,但是這次地事情卻甚為古怪,表決的結果是,主和、主戰正好各占一半,竇剛投了和平票,武元宗投了出兵票,兩人為此大吵一頓,結果會議無果而終。

竇剛的性子極為剛強,這種性格的人,分外受不了別人對自己意見地反對,何況反對的人是自己一手提攜起來的武元宗。而武元宗此人,性格更是鯁直,從來便是忙于做事,疏于人事,他覺得在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上,絕對不能因為個人感情而有所偏頗,即便是被竇剛憎恨,也要堅持到底,于是要求進行第二次表決會議,并同時拜訪了其他幾位宰相,希望能爭得他們的支持。

軍鎮的這番恐怖行動,徹底觸怒了主宰帝國的大臣們,軍閥為了保證自己割據勢力范圍,竟然暗殺宰相,這是帝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惡劣事件,是整個官僚階級為了保證自己的整體利益,最為痛恨、絕對不可以容忍的事情。

原本為主和派的高爽、李景儉首先附和“兵部侍郎”劉嶙地意見,要求盡快捕獲兇手,嚴懲幕后指使者,并質問負責京城治安地京兆府和負責監督之權的御史臺,堂堂宰相之尊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刺殺,是不是嚴重地失責?

竇剛更是征得天子同意,頒布了一封特殊的詔令:立即在長安城內進行大搜捕,無論貴室還是平民,金吾衛皆可入內搜查,如有阻攔,格殺勿論。并重獎提供線索者,能捕獲兇手的賞錢萬貫、官五品;敢藏匿者舉族誅之。

上一章  |  宦海風流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宦海風流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