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宦海風流

第六部 吏部外郎 第六章 茶道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0-08-31  作者:天堂發言人
第四部虎膽縣令第六部吏部外郎第六章茶道

第六章茶道

有一句話叫做,花在時,人在勢。前兩個月,丁晉閑置在家,除了一些知交好友,可謂門庭冷卻,無人在意;而在被朝廷重新啟用,任命為“吏部員外郎”后,往日甚少交往、甚至不曾交往過的人,都紛紛向丁晉表示友善之意,而那些有求于他之人,自然更是親熱得不行。

歸根結底,無外“人情世態”四字,如果當日誣告之罪成立,丁晉真被嚴處,恐怕現在他面對的將是另一番不堪景象。

而這一切,得力于誰,丁晉自然最是清楚,因此,心中對那位“靠山”更是感激,便想方設法與之加深感情,除了逢時過節,精美貴重禮品加倍外,閑暇時候,多次登門拜見,聆聽竇剛的指示,或者說的馬屁一點,就是“殷殷教誨”,不過,這也是密切聯系領導的有效手段之一。

官場,其實就是一種政治運動場,投身其中的選手們希望奪冠,希望出人頭地是太自然不過的事情,赤裸裸的出人頭地的欲望,攫取功名利祿的野心,并不算什么陰暗心理;再者,周承唐詐,民風雄魄,在自信飽滿的世人眼里,沒有人愿意祿祿無為一生,紅塵萬仗最重要的是能盡其能、展其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些手段、技巧,根本無傷大雅,不為人恥笑。這一日,丁晉受竇剛之邀,前往竇府赴宴,雖是常客,他還是準備了一份貴重的禮物,價值不菲,更是精心挑選,很有新意。

丁晉原以為客人會比較多,結果去了才知道竇剛今日邀請的只有包括自己在內的兩三個人。除了他外,還有竇剛的女婿“給事中”揚鉅。及“尚書郎中”程知行,本來還有“中書舍人”盧承慶在受邀名單中,結果他臨時有事,中途讓一名仆人前來稟告。說是來不了了。

丁晉和揚鉅、程知行互相見過禮,三人陪著竇剛在中廳聊了會,說了些不咸不淡的話,過了一會,便有仆人進來報說,已經準備妥當。可以讓客人入席了。

竇剛當先引路,帶著眾人來到了一處寬敞的“茶室”。

原來,今日準備的是“茶宴”,怪不得只邀請聊聊幾個客人。丁晉素聽聞竇相喜飲茶,又遵循的是茶道中地靜之一派,自然是不喜歡人多嘈雜了。

話說這飲茶之風,在周帝國是非常流行的。(www\.wjxsw\.)茶之道,本是江南之俗,前唐時,南北統一。交流密切,飲茶之風也遍及北方,飲茶漸成北方風俗。

有文章云“自鄒、齊、滄、棣、漸到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飲茶之風彌漫全國并成為全社會地生活習慣。

大周代唐后,茶道更是流傳至廣,不說其他地方,就這長安城內,上自宮省。下至邑里,茶為食物,無異米鹽,甚至有詩人感嘆曰:“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在百姓心目中,茶已是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飲茶之風如此彌漫,社交圈中自然更是缺不得這個“寵兒”。有一個叫王申的百姓,曾在望苑驛西“構茅屋數椽,夏日嘗饋漿水于行人,官者即延憩具茗”。看似做公益活動。其實似乎是以茶為手段,交往世宦。不只是為了贏取小利。

而在達官貴人的里,茶宴、茶會之類更是盛行,到處可以見到以茶會友、茗香留客地情景,丁晉參加的諸多宴會中,不是酒宴就是茶宴,可看出,茶道之物,已經成為一種很正式的社交工具。

進入室內后,眾人分賓主席地而坐,幾登上放著新鮮的瓜果可供食用,在塌下,幾個穿著青衣的“茶童”,手腳利索地準備著制茶的工具。

飲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一種風俗,自然并不是簡單只喝茶便了事,而是包括烤茶、研茶、煎茶、分茶等種種復雜步驟在一起地過程,將這一整套流程細致、耐心地全部做下來,這才能謂之“茶道“。

在上流社會,這些內容變得愈加繁復,包括茶葉之來源、工具、制造、器皿、烹煮、飲用等各個方面,都要精挑細選,反復斟酌,以之指導人們高品味地去煎茶和飲茶,在他們來說,飲茶已經不僅僅是食用一種東西,而是把飲茶當作一種高雅的舉止和完美的生活享受。

眾人閑談幾句后,竇剛笑道:“今日請諸位品嘗一下老夫的天柱峰茶,此茶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氣郁、百節不舒,聊啜四五盞,可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揚鉅撫掌贊嘆道:“此茶竟可與吾輩修身之道結合,妙哉。(萬卷書屋wjxsw.)”

丁晉笑著接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竇相相邀,某不虛此行啊。”

在這樣的場合中,歷來猥瑣不堪的程知行也不敢放肆,也便裝作斯文道:“吾嘗聽聞那個,那個天柱峰茶乃名山香茶,想來定是不凡之物了,也就如竇公這樣的雅人可配享用,吾等只怕糟蹋了好東西。”

看得出來,竇剛今日的心情非常好,聽聞程知行的馬屁,不禁大笑道:“不過一茶耳,何謂糟蹋。哈哈,這就讓童子開始烘之吧。”于是,下令讓茶童打開紅爐,開始第一步的烤茶。

這飲茶之道,自古以來可謂千變萬化。曾有古人將茶末放在瓶缶中,用沸水淹泡,稱此為“茶”;也有人煮茶樹鮮葉,或是泡煮炒過地散茶,也謂之“茶”,但這些飲用手段都比較簡單,直至到了近世,人們鉆研茶道更深,才有集大成者出現,不僅將茶之一道,細分為多個步驟。而且也固定成了很講究的煎茶之法。

這煎茶法,也稱煮茶。講究技藝、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先說茶。這時的茶既不是茶末也不是新鮮的葉子,而是特制而成的茶餅,有圓有方。厚薄適中,據說這種保存之法,可以將茶葉的香味永固其中,不得發散。

竇府茶童手中捧著的正是此類茶餅,但是茶餅不能直接運用,必須將它先制成茶末才能用于煎茶。陸鳥所著的《茶經中言“乃斫、乃熬、乃煬、乃舂”。便是指將餅茶打碎、煎炒、炙干和搗細地四個過程。

首先,飲者要先將餅茶在小紅爐上炙干,越干越好,據說這樣可使茶味增厚,有詩云:“深爐敲火炙新茶”,指的就是這一工序。

炙茶火焰要均勻,炙烤要得當,一般是用小火爐烘烤,像竇府這樣,都是讓匠人特制一種精致小巧、火焰既均勻又溫度低地爐子來專門烤茶。

童子們在忙碌著。竇剛也頗有興致地為丁晉三人解說著,按照他的說法是,烤茶要講究遠近、茶色和時間長度,以保證餅茶香高味正,在這一方面,他不太同意流傳甚廣的陸鳥寫的《茶經中地觀點,竇剛認為烘烤時間要長一點,香味才能真正逼出來。(歪歪吧)

因此,烤茶這個步驟,竇府的茶童們要反復經過三次炙烤之后。才算完成,這時,要趁熱將茶放入紙袋中,以免茶餅的香氣散失掉。

在等待茶餅冷卻的過程中,竇剛和丁晉等人,一邊吃些水果點心,一邊聊著些輕松的話題。

等到茶餅冷卻后,就可以取出碾末了,碾茶,最重要的是一個字“細”。這一步是飲茶前最重要地一個步驟。因為茶餅堅硬。必須用專門器具將其碾成粉末。才能煎煮。

碾茶成末,末也有講究也有高下之分。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如果將餅茶碾成松黃一般地粉末,那就達到了最佳的煮前狀態。“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正是形容這樣地極佳狀態。

善茶的竇剛笑道:“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茶術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就這碾之一道,因碾后的茶粉最能迸散香氣,沸水一煮便可芳芬盡顯,便能勝前人十倍。”

隨后,竇剛又為眾人詳細講解了一番碾茶的注意事項:碾茶要適度。在烘干餅茶冷卻后,將其敲成小塊,再倒入碾缽細細碾碎,用籮篩選出粗細適中的茶末,這樣煮出的茶湯清明,茶味醇正,不易生苦澀味。

既然要求這么高,碾茶自然不是一個輕松的活,有一句話叫“山童碾破團團月”,就是指碾茶時地用心勞動,費力又費神,很是辛苦。在丁晉的視線中,那幾個童子輪流碾磨,還是累得汗流浹背,無怪乎喜茶之人,多以親自煎茶為樂事,但很少聽聞有親自下手碾茶的人。

碾茶完畢后,“茶”字一道并已備妥,至于最后的口味到底如何,還要水、火、器三項輔助。

器,自然是指煎茶所用的器皿,在一些講究的愛茶之人口中,煎茶要使用專門的爐釜和器具,這樣才能使茶味盡善盡美。按竇剛的解釋是,選釜得當,煮茶則“沸中則未易揚,未易揚則其味淳也。”其作用不容小覷。

不過老實說,丁晉喝了這么多茶,也沒感覺器皿貴賤高低和茶的口味有太大的關系。(WWW\.wjxsw\.)

器物選好后,便是“水”。人們認為,烹茶與用水之間有著重要關系,只有選用優質水源,才能煎出好茶,如果水有雜質,必然會破壞茶地滋味,正是如此,世人烹茶,無不盡尋名泉佳水。

這“水”之一項,確實很有關系,不同的水質煎下的茶,連丁晉這個門外漢都能品出明顯的不同。

像竇府選用的煎茶水,聽說是從常州惠山寺運來的石泉水,水質還要求新鮮不腐,而常州離長安有數千里遠,要想喝到新鮮泉水,只有朝廷的驛站快遞才能辦到,這就不是一般朝廷大臣能夠奢望的享受了。

丁晉想起山人封炎所著《封氏聞見記對惠山泉的記載,贊嘆道:“常州惠山寺有石泉,獨稱奇。以之煎茶,能發諸茗顏色。果然名不虛傳,現時還未煎出茶來,某已聞到一股醉人清幽之氣,讓人渾然忘憂。心曠神怡。”

程知行聽了,更是一陣肉麻的夸贊馬屁,可惜他地奉承話遠遠比不上丁晉地水平,拍得實在露骨,絲毫不顧廉恥,竇剛卻是欣然聞之。哈哈大笑不已。

有了好茶、好水,還不夠,在烹煎方面更是要深下功夫,這謂之“火候”。

竇剛說:茶須緩火炙,活火煎。就是指烤茶用小火、勻火,而煎茶就要用猛一點地活火,這需要用到好地木炭。

竇府自然不缺這類事物,而有了好炭,只是保證了猛火,火候兩字還要求煎茶地時分要掌握好。也就是要講究“湯候”煎茶過程中水有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

飲茶之人比較重視煎茶的第一沸,此時還沒有入茶,水開后,水面成“魚目”狀態。就是水煮沸,出現一個個小小的魚眼般的水泡,此時必須趕快放入一些調味地劑品,比如鹽、糖、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類,與水共煮。

當水煎到第二沸時。先取出水一瓢備用,然后要用竹箸反復向同一方向攪動水液,當中心出現旋渦時,按量放入茶末,繼續用竹筷攪動,謂之激蕩湯心。

繼續煎煮,但這時的火候一定把握好,水有三沸,但茶不能煎到第三沸,如果煎茶到這個階段。(YYS8.NET)則水老不可食也。所以要在第二沸過去,第三沸快到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一瓢水止沸,然后迅速起皿出鍋。

如果這個時機能掌握好,那此時定是,“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還沒喝到茶,香味已經讓人陶醉了。

綜上,飲茶之道繁復細膩,如果想要煎好茶,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和較高的技藝,很多嗜茶者均以自擅煎烹而洋洋得意,正是因為,此道要掌握可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而丁晉三人都是門外漢,雖然又是聽竇剛講解,又是眼也不眨地看了,但是不用說是要偷學一二,就是光看著已經有些目眩神搖了。

茶煎好,向盞中分茶,其中也有學問,有高雅之人稱之為“分湯花”。

此時,竇剛被眾人捧得有些飄飄然,又是喜愛之道,雅興一起,便說要親自要為大家“倒茶”。

宰相之尊,要伺候自己茶水,丁晉等自然是惶恐不已,謙辭不肯,直到竇剛發了脾氣,大家才無可奈何地任由他折騰。

見眾人答應,竇剛轉怒為笑,一邊仔細地分著茶,一邊講解其中地道理。

湯花,說穿了就是茶煮出來的沫餑,也就是泡沫,不過這泡沫卻是大有講究,世人認為它們是茶中的精華,分茶的妙處在于分這些精華。

竇剛道:“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

湯花或厚或薄,或重或淺,或浮或散,由倒茶著巧妙地倒入飲著盞中,浮浮沉沉、聚聚散散,給人以美感享受。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描述的就是分茶后,這種湯花蕩漾作態的奇妙景致。

丁晉待竇剛重新坐下后,才恭敬地舉起茶杯,笑道:“今日得竇相一番茶道之說,真是如開茅塞、獲益匪淺,下官便以這杯茶,敬老大人一杯。希望來日,能再聽公教誨。”揚鉅和程知行也忙舉起杯來,向竇剛遙敬,竇剛歡喜,大笑道:“茶之一道,蘊理深厚,老夫不過稍窺門徑而已,哪敢以之教人。哈哈,不過老夫不才,以這良茶、好水之間,倒也能煎出上等之茶,雖借外力,也堪心喜,此茶吾名為去煩惱茶,可滌洗心懷,解除煩惱,一碗香茗足以洗滌心中郁悶,來,諸位可細細品味,自可得悉其中妙處。”

說完,他先輕輕嘗了一口,閉上眼睛。細細回味茶間韻味。

丁晉也學著竇剛的樣子,小喝了一口。只感一股活潑靈動的溫潤液體滑口而過,還未細細品味,已經穿過喉頭,侵入脾胃。待它進入肚中后,隨即一股暖暖的沁香逆流而上,從下面升起,口舌間頓時流香四溢,回味無窮。

“好茶,好茶啊!”程知行砸砸嘴。大聲贊嘆,不過你贊便贊吧,聲音卻也太夸張了些,連閉目的竇剛都睜開了眼,有些不滿地瞪了他一眼。而再看程知行茶杯里,卻已經沒剩下一滴茶水,可見此人純粹是牛嚼牡丹,根本沒有細細體會茶地真正韻味,是為拍馬屁而馬屁。

竇剛不去理他,只對揚鉅、丁晉二人道:“如何?可覺煩悶之氣稍解?”

“確是神茶。公制此茶,必當為天下萬人崇尚。”揚鉅淡淡笑道。

丁晉再喝了一小口,神情陷入陶醉中,看其表情,即便不說話,也已經是最好的贊美,過了半響,才嘆道:“吾嘗一口,肌骨清爽,二口而下。心通仙靈,這第三口只怕是吃不得也,吾現時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恐欲飛上青天之慮。”

竇剛大笑,揚鉅也忍俊不禁,而程知行卻是傻眼了,什么叫馬屁高手,人家丁青云這樣子的才是,慚愧,慚愧。以后一定要多向他學習學習才是。

眾人又聊了一會。竇剛說到了正事,他對丁晉道:“上次本相讓你思慮之事如何了?可能行之?”

竇剛說得是上次丁晉向他提過的“稅茶之法”。這是丁晉地首創之舉,他建議竇剛應該在朝廷財政非常困難之機,適時地推出茶稅,如果實行良好,不僅可以緩解國家的經濟危機,還可以促進茶葉地商業化發展。

這個念頭的起源,來源于一次和宇文成的交談。話說,自李景儉和杜黃裳實行新經濟法后,雖然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不久的時間,朝廷地財政卻是更加惡化,又趕上武元宗對淮西鎮用兵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僵局,國家的財政赤字已經到達非常危險的程度。宇文成同屬經濟方面的官員,所以對之有更加清醒的認識,也因此十分憂慮,便與他一向佩服地丁晉商討有無解決之道。

討論中,丁晉便提出了“稅茶法”,不過當時他的想法還很模糊,只是因為他的老家洪州一帶,多是種茶、販茶之人,對此有一定了解,來到長安城后,又見識了茶之物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流通之廣,因此,認為這個商品已具備一定地經濟生產力,用之利,可對國家產生重要地積極作用。

自和宇文成交談過后,丁晉便開始留意此物的情況,還找來許多材料進行研究。

在熟悉情況后,丁晉更為訝異,因為,茶葉這個東西遠遠超過自己等人地想象,它每年的交易量和消耗量,已經達到一個讓人乍舌的地步,又聽說帝國和吐蕃、回紇等國地互市中,茶葉便是他們急需的商品,在一些記載中,突厥、回紇族商人經常“大驅名馬,市茶而歸”,就是這樣,他們國中還是大量缺乏茶物,以至于不得不以爛充好,用一些樹葉磨碎來制作茶末,獲取暴利,從這可想而知,如果國家大力促進茶葉的種植和交易,然后從中收稅,將會為財政帶來多大的補助。

丁晉隨后又調閱了大量資料,甚至親自寫信給江南、巴蜀一帶廣泛種植茶樹的地區長官,希望他們能幫助自己收集一些茶葉種植和交易、流通方面的情報。

這是私人的請求,丁晉本來沒指望能得到多大幫助,但是這些官員卻不如此想,有此機會能和一部員外郎拉上交情,自然求之不得,于是倍加賣力,發動大批人力行事,情報既及時又詳細,讓丁晉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

據此,丁晉撰寫了一份稅茶法可行性文章,在上次拜訪竇剛時,呈給他觀看。

竇剛看完,大表贊賞,他也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經濟效應,于是建議丁晉回去再將這份想法完善一下,最好是擬出一套完整的稅收方案和實行策略,這樣朝堂上能通過地幾率會更大。

此時,竇剛問的正是此事,丁晉聞言,心中暗暗有些激動,今日來此他早已做好準備,苦苦忍耐正是等待竇剛先提及,如果此事能成功,自己的一番心血將不會白費!

想到此,丁晉朗聲道:“大人,下官已做好詳盡之案,但是這幾日,又有了一番新想法,如果可行,定將使此稅法獲益十倍。”

上一章  |  宦海風流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宦海風流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