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天兵在1917

26 逆轉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5-03-07  作者:馬口鐵
暫且不理會斯大林的那點兒小小的哀怨,誰讓他褲帶松來著,推倒了蘿莉就得付出代價,這天下就沒有只收獲不付出的好事。[頂][點]小說www.3w.m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當冬季的寒風籠罩北半球的時候,李曉峰所期待的轉機終于到來了。

隨著羅斯福新政不斷深入的推廣,美國的金融集團終于是無力抵抗了,至少是無力關照李曉峰,他們得為今后的利益打算,沒工夫管東普魯士老鄉的那點兒小事了。

沒有猶太金融集團的阻礙,美蘇之間的技術交易終于得以實現。當然,肯定也不是李曉峰想要什么美國人就給什么。實際上美國人在技術領域一點兒也不大方,挑挑揀揀只想給一些不太尖端的技術,甚至就是這兒,還是看在蘇聯落后的情況下才給的。否則,像當年的中國,那真心只配做美國的商品傾銷市場,工業和技術?洗洗睡吧,你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跛腿國家,憑嘛!

具體來說,巴布科克威爾考克斯同意出售給蘇聯更先進的鍋爐生產許可證,不過這也是有條件的,首先蘇聯必須向巴布科科威爾考克斯訂購20臺大功率鍋爐。向通用電氣公司訂購8臺新式蒸汽輪機,以及向威斯汀豪斯公司訂購全套電氣設備。不光是輪機設備,蘇聯還需要想伯利恒鋼鐵公司訂購五萬噸結構用鋼以及三千噸裝甲鋼板。

這些采購的輪機和鋼材將全部用于33型驅逐艦和35型驅逐艦的建造。這兩款軍艦的設計也離不開美國的技術支持,花了一筆不菲的顧問和技術支持費用之后,成套的圖紙、設備和技術專家開始運往列寧格勒。在1934中下半年。33型驅逐艦將走下繪圖板走上船臺。

當然。33型驅逐艦上的美國元素并不是很濃郁,大部分設計工作還是俄國設計師完成的。而35型巡洋艦就完全不一樣了,該艦幾乎可以說是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蘇聯版。所不同的是蘇聯的版本的布魯克林是一艘重巡洋艦,技術性能跟接近于后來的威奇塔號。

35型重巡洋艦長190米,最大寬度19米,吃水米,裝有八座巴布科克威爾考克斯鍋爐,最大功率十萬馬力。四軸四槳,設計最大航速32節,18節時能航行5000海里。

該艦裝備有三座聯裝美國mk9型203毫米主炮,8座100毫米高平兩用炮,水線裝甲最厚處152毫米,水平裝甲50毫米,主炮炮盾152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35型重巡洋艦從性能上說,副炮比威奇塔和布魯克林弱一些,裝甲防御和速度基本相當。而且副炮之所以選用100炮。根本原因還是美帝的mk12型127沒有搞定,而蘇聯的那個130太大太重。而35型重巡在斯大林的要求下工期又相當的急,只能先用100炮湊合。

當然,也必須說明,35型重巡洋艦和威奇塔以及布魯克林還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首先就體現在艦體尺寸和排水量上,35型重巡更長更寬,標準排水量平均在11800噸左右的水平上,而威奇塔和布魯克林標準排水量都在萬噸左右。

之所以會有這種區別,原因也很簡單,首先毛子更加追求速度,所以長寬比更大一些,而且由于毛子的建造工藝比美國人差,普遍存在超重現象。實際上在原本的圖紙上,35型重巡應該是嚴格遵照條約的要求被限制在一萬噸以內的條約重巡。

可能有同志要問了,毛子又沒有加入海軍軍備條約,憑嘛要遵守這個限制呢?實際上可以不遵守條約限制,只要不打算引進美國技術,完全可以敞開了造。

可是不引進美國技術,蘇聯能造出條約型重巡嗎?答案顯然是不能的,歷史上毛子的那個基洛夫級巡洋艦,性能就相當的湊合,欺負條約型輕巡都夠嗆。

實際上斯大林一開始確實有超越條約的限制,弄一款比主流海軍強國重巡更強大的巡洋艦,比如像希佩爾級那樣噸位更大戰斗力卻很一般的玩意兒。

但是獲知美國人準備向蘇聯出售海軍技術之后,英國人立刻就發話了,強烈的要求各締約不準向非締約國出售超出條約限制的軍艦。并且美國人本來就對向蘇聯出售如此先進的武器表示猶豫,一番折騰之后,在蘇聯表示嚴格遵守條約的前提下,這筆買賣才實現。

不過35型重巡洋艦雖然存在超重、部分技術水土不服的問題,以及還有部分武備還處于研發之中的問題(比如雷達)總體而言是瑕不掩瑜的。比如說斯大林最喜歡的高速方面,雖然35型重巡洋艦的設計最大航速是32節,但是在實際使用中發現,功率達到85000馬力時就能實現這一航速,以十萬馬力的滿功率航行時,大部分35型都能達到或者接近34節。而且美國的鍋爐設備可靠性和節油性相當優異,對此紅海軍是相當的滿意。

1933年十二月,在美國逗留了幾個月的某仙人依依不舍的辭別了安妮公主和可愛的小女兒,在紐約乘船返回俄國。這幾個月的安逸生活讓他相當舒暢,能離開蘇聯內斗不已的官場過一段安逸生活,讓他整個人都放松了,像重新充電了一樣。

是的,這幾個月蘇聯的官場不是一般的熱鬧,因為離列寧退休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各方面的權力爭奪也是越來越激烈。其中軍委就是重災區。

圖哈切夫斯基這幾個月過得是相當“愉快”,被他寄予厚望的t28表現得一塌糊涂,根本就沒有表現出任何撕開戰壕突破陣地的性能,反而問題重重。多炮塔的可靠性相當的糟糕。配合更是問題重重。而被多炮塔擠占的重量導致t28裝甲薄弱。面對輕型戰防炮甚至反坦克槍都顯得不堪一擊。總而言之,這是一款看上去很美,使用起來很要命的糟糕武器。

用總裝備部的話說:“該種武器完全不適合承擔突破任務,建議下馬!”

如果說t28的打擊還算輕的,關于發動機的打擊就讓圖哈切夫斯基無地自容了。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很不成熟的am34帶著一堆問題和超重困擾登上了tb3,結果自然是不好看,部隊對tb3是惡語連連。甚至阿爾克斯尼斯表示要拒絕繼續接收tb3。

am34根本沒能在1933年就變得成熟,漏水、可靠性大成問題,大部分飛機都得裝上額外的水罐,并讓隨機機械師用手搖水泵往散熱器補水才能湊活著用。

讓圖哈切夫斯基寄予厚望的德國人也沒能幫上什么忙,實際上從下半年開始,在希特勒的要求下,德國工程師開始大規模的撤離蘇聯,留下的技術項目和技術問題都得讓蘇聯的土專家自己想法解決。

t28和am34糟糕的可靠性讓斯大林有了攻擊圖哈切夫斯基的彈藥,在這兩個方面不斷的攻訐圖哈切夫斯基。如果按照斯大林的說法給圖哈切夫斯基定罪,妥妥的是叛徒和賣國賊。得拖出去槍斃五分鐘。

尤其是,這就讓之前李曉峰強烈的要求引進12ybrs技術顯得無比正確了。更突顯得圖哈切夫斯基是個壞人。在空軍的要求。在航空技術專家們的強烈建議下,圖哈切夫斯基只能低下頭顱,選擇認輸——他終于同意引進12ybrs發動機了。

但事情沒有那么簡單了,因為北方工業已經提前引進了12ybrs發動機和12ycrs發動機的全套技術,當時維多利亞跟法國人談判時講得很清楚,該兩種發動機的相關技術法國不得向蘇聯再次出售。也就是說蘇聯想要直接引進12ybrs發動機技術都變得不可能了。

據說得知法國人回復之后,圖哈切夫斯基被政治局叫去大罵了一頓,那真心是灰頭土臉。而就在圖哈切夫斯基最狼狽,在托洛茨基很沒面子的時候,維多利亞卻向蘇聯伸出了橄欖枝——要求合資在蘇聯境內生產12y系列發動機。

這個要求政治局自然會答應,因為維多利亞給出的條件也算優厚,北方工業出技術,只要求占有30的股份,今后每生產一臺12ycrs發動機蘇聯再出一部分專利費就是了。其他的不需要蘇聯政府額外出一毛錢了。

這樣的條件在政治局看來簡直就是白給,在他們看來這是大好事,為嘛不干?

于是乎在1934年初,一條新的12ycrs生產線就在克里莫夫設計局下屬的生產單位動土了。不出意外的話,在衛國戰爭中將有數以萬計的vk100極其后續子孫走下生產線,為擊敗軸心國立下汗馬功勞。

當然,政治局也沒有想到,在后來他們將要為此付出那么昂貴的專利使用費,這些專利使用費比當初直接引進法國專利要貴了近十倍!為此,在vk100系列發動機大生產的年代,圖哈切夫斯基又被揪了出來當成反面典型批判,弄得這位紅色拿破侖是相當的沒面子。

不過那個時候,政治局覺得這筆交易還是很不錯的,對于李曉峰在這筆很合算的交易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持贊揚態度。認為某仙人在引進法國發動機上居功至偉!

發動機的問題解決了,但關于飛機的話題并沒有結束,要知道某仙人為了12y系列發動機,不得不引進和上馬了兩款飛行器——dc1和s12直升機。其中dc1經過布柳赫爾的使用是給予了好評,認為可以多買一點兒這種飛機,最好是能引進技術,發展一款更大的發展型號。

就在李曉峰回國的當口,負責航空工業的奧爾忠尼啟則已經前往了美國,他將跟道格拉斯公司進行談判,準備全套引進dc1的技術。

dc1算是成功了。但是s12卻沒那么順利。首先在合金材料上西科斯基公司就遇到了極大的問題。果不其然。剛剛搞定“杜拉鋁”的蘇聯根本不可能提供比“杜拉鋁”更輕的蒙皮材料,甚至連美國也找不到這種蒙皮材料。李曉峰寄予厚望的鎂合金蒙皮材料此時還在實驗室里,根本就沒有走上工業化。

也就是說,如果采用“杜拉鋁”作為蒙皮,s12肯定會超重(鋁合金的重量大概是鎂合金的三倍),12ybrs發動機功率本來就不富裕,還達不到s55(h18)的800馬力水準,如今還要超重。很顯然,s12的戰術指標肯定是達不到了。

“要么修改戰術指標,要么給我一款功率更大的發動機,否則,我也沒辦法!”西科斯基撂挑子了。

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不是沒有,如果采用12ycrs發動機,960馬力的指標基本上能保證原本戰術指標。但問題是,李曉峰上馬s12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多出來的那幾百臺12ybrs的問題,換用12ycrs那這批發動機不是砸手上了?

可是不換發動機,那就得改戰術指標。比如削減三分之一的載重,那么問題也自然就解決了。可s12存在的意義就是一次性運載一個步兵班投入戰斗。削減三分之一的載重,那豈不是要少拉兩三個人?難道將一個步兵班拆成兩半,分乘兩架直升機投入戰斗?

這種搞法李曉峰也沒辦法接受,一來二去的這個事情就僵住了,直到維多利亞聽聞之后,才嘲笑道:“虧你還自認為是聰明人,還是搞政治的,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么不好解決的?”

李曉峰很沒好氣地反問道:“那你說怎么解決!”

“很簡單哈,之前這批發動機讓你覺得為難,那是因為蘇聯政府不愿意接納12ybrs,現在這還是問題嗎?”

維多利亞一句話讓李曉峰是茅塞頓開,是啊!他怎么就鉆牛角尖了,他沒辦法解決12ybrs的問題,不代表蘇聯政府解決不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12brs發動機替換tb3上不太成熟的am34,不管是發動機功率還是體積,兩者相差不大,而且相信被am34折騰得欲仙欲死的空軍很愿意擺脫這款要老命的發動機。

李曉峰的建議一經提出,就獲得了阿爾克斯尼斯的積極響應,說實話,力主發展tb3的正是他,而對tb3很失望的也是他,固然tb3讓圖哈切夫斯基很沒面子,但他這個空軍老大就有面子?

反正阿爾克斯尼斯也算是痛并快樂著,李曉峰一提出換發動機的建議,而且還都是現貨,他立刻就拍板答應了。

不得不說,am34初期型號還是跟12ybrs有差距,換了之后,tb3基本維持原本的性能不變,而可靠性是大幅度增強了,至少再也不用機械師用手搖水泵給散熱器泵水了。

甩掉了12ybrs的包袱也就意味著s12不用降低戰術指標,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但是對于整個s12項目而言,發動機的問題其實不過是一個小問題,更關鍵的問題來自布柳赫爾。

對于用于取代炮兵氣球的那些s11直升機,布柳赫爾反饋上來的情況看是毀譽參半,好的方面是s11性能確實比熱氣球理想,使用起來很靈活很方便。但與此同時問題也是一大堆,和熱氣球相比直升機需要專業飛行員,這對于炮兵來說是個問題,其次,維護保養比熱氣球要復雜得多,需要增加的不僅僅是飛行員,還需要一票地勤配合,這對于炮兵來說幾乎就是不可能實現。

當然,這些問題還沒什么,只不過制度問題,完善相應的陸軍航空兵體系也就完了。但真正讓炮兵們覺得頭疼的是,直升機某些方面的性能缺陷讓他們吐槽不能。

震動實在是太大了,幾乎跟老式的坦克和拖拉機有得一拼,飛上天之后,交流很成問題,無線電里只能聽到咚咚咚的機械震動聲,這和安靜的熱氣球比起來簡直是天上地下。作為炮兵的觀測用具和眼睛,不能清楚的將數據傳回來,飛行性能再好又有什么用?

不光是噪音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直升機低劣的可靠性,對于遠東地區惡劣的環境,s11很是水土不服,出勤率低得讓人無語。而且就是這種低下的出勤率中還出了好幾起飛行事故,送掉了將近十條人命。炮兵觀測員普遍對直升機存在恐懼心理,強烈的要求回歸熱氣球。

當然,像布柳赫爾這樣的軍事家不會如此的短視,在短期試用中他很敏銳的看到了直升機的優良特點,認為這種飛行器還是大有可為的。不過同時他也要求新的直升機必須解決以上的問題,并且尤其是強調必須要增加載重量。因為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過小的機體限制了直升機的實用性。

布柳赫爾的要求還是很合理很有遠見的,李曉峰也樂于接受,所以他一面向布柳赫爾保證新的直升機會解決這些問題,另一面命令eo公司向遠東派出更多的直升機、配件以及更好的飛行員和后勤。當然更重要的是命令諾基亞公司盡快拿出一款降噪耳機。

幾個月后,當降噪耳機、地勤人員抵達遠東之后,也經過了這一段磨合期之后,s11的大部分問題都得以解決,除了那個該死的震動問題是真心沒辦法——活塞式發動機的通病。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炮兵們開始對直升機的印象大加改觀,甚至相當一部分炮兵迫不及待的要求更大更好的直升機了……(

上一章  |  天兵在1917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天兵在1917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