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香江大亨傳奇

第五三四章 大盤點(7)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2-03-01  作者:周老怪
最后介紹的是大家最期待的和記黃埔集團了,而霍建擰作為副總裁來發言。

“老板,各位同事,和記黃埔集團包括以下三個板塊,和記地產有限公司、和記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和黃醫藥有限公司。”

“和記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目前在十五個國家的二十七地區經營一百三十五個泊位。”

“而我們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柜碼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私營貨柜碼頭經銷商。”

“不過老板之前準備將和記港口集團有限公司拿出來單獨上市。”

“而目前我們和記黃埔集團持有和記港口集團45%的股份,至于其他股份都在其他小股東手中。”

“去年一年和記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的總營收額為三十億五千萬港幣,總利潤額為二十億三千四百萬港幣!”霍建擰說道。

霍建擰的話引起了辦公室了其他人的嘩然。

一個港口集團的利潤就那么高,讓別人怎么活下去。

但是李志文知道其中的內幕,這原因就出在黃埔船塢那塊地皮上了。

要知道黃埔船塢位于西九龍地區,地段非常好,作為船塢發展已經非常不合適了。

黃埔船塢那塊地保守估計三十萬英尺,可以建九十四棟商業住宅大廈。

當然開發黃埔船塢得投資可不小,保守估計在三十億港幣。

而在之前整合的時候,李志文可是讓霍建擰將黃埔船塢的地皮拿到手的。

但是可惜當時那些小股東聯合起來對抗李志文,李志文的股份有做不到大多數。

這些股東雖然不看好香江的發展,但是也沒有想直接放棄。

李志文本來想空手套白狼拿下地皮,但是現實原因阻撓了李志文。

沒辦法李志文只能拿出十五億港幣來購買黃埔船塢的這塊地皮。

這還是李志文現在買,要是行情轉好,這塊地皮翻一倍價格都有可能。

所以這二十多億港幣的利潤中有十五億是買賣地皮的錢。

當然辦公室里的人各式各樣的,所以也不知道這二十億港幣是怎么來的,也讓辦公室里的人震驚。

“和記黃埔地產公司目前旗下建成的物業有八個,正在興建的物業有四個,十二棟工業樓宇,每年可以也集團收取租金九千萬港幣,正在建設的工業樓宇有三棟,而囤積的地皮有一千七百七十萬英尺,其中港島的地皮有四百多萬英尺,九龍半島囤積的地皮達到五百五十多萬英尺,而囤積的地皮主要集中在新界方向,囤積地皮達到了八百二十多萬英尺。”

此時的新界開發強度不夠,所以七其實囤積的新界地皮并沒有太多的價值。

但是李志文沒有想過只是在香江卷一筆錢就走的,所以李志文可以慢慢囤積,慢慢建設,等到港島和九龍的建設臃腫之后,自然會向新界發展。

“而和記地產公司去年去年的營收為五億三千四百萬港幣,利潤為負三十一億三千七百萬港幣!”

霍建擰的話一出,會議室里再次引起了一片嘩然。

負的三十一億的利潤,這可以讓大家的嘴里塞進一個鴨蛋去,什么樣的企業可以負債這么多。

李志文知道這其中有十五億港幣購買黃埔船塢的資金。

但是另外的十六億港幣就需要霍建擰來解釋了。

“老板,首先是之前整合的時候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全資控股,所以其中有大約九億多港幣的資金用于這些。”

“另外的七億港幣則是各種材料費以及人工費。”

“老板,你也知道此時的香江樓市非常低迷,很多房子都賣不出去或者價格太低。”

“而之前老板下了命令要求我們繼續動工,所以也導致了這么多的虧空。”霍建擰解釋道。

“我明白了,繼續吧!”李志文說道。

霍建擰接著說道:“和黃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主要是以萬寧藥店為主,旗下一共有五十三家萬寧藥店,每年利潤兩億一千港幣二百萬港幣。”

“老板,此時的萬寧藥店主要以西醫為主,不過我認為我們應該重視一下中醫治療,這可是我們的國粹。”

“說說看!”李志文說道。

“老板,首先是我們需要購買很多的中藥藥方,這是我們做重要市場的基礎,而此時有家叫津村株式會社的日本公司正在做,他們在北邊用極低的價格從鄉民手中購買古藥方,甚至一個古藥方僅僅只有幾港幣的價格。”霍建擰說道。

霍建擰的話勾起了李志文的回憶。

那是前世李志文家還沒有破產的時候,當時李志文的弟弟生了一場大病,很多醫院都處理不了。

最后一家京城的醫院推薦他們去日本的津村制藥公司看一看,說不定有辦法。

結果李父帶著一家人去了日本,找到了津村制藥,最后在津村制藥的研究所里找到了一張配方,治好了弟弟的病。

所以對于津村制藥的一些事情李志文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說是耳熟能詳。

而越了解津村制藥,李志文越是憤慨。

日本津村株式會社,成立于1893年,八十多年來致力于漢方制劑的科學化研究,以生產高質量漢方產品及新藥為目標,于1924年設立了日本唯一一所生藥研究所“津村研究所”以及“津村藥用植物”

津村制藥,日本最大的漢方藥生產研究公司,漢方藥即是中藥!

中藥在國內名聲并不好,很多時候都比不上西藥,有很多種原因導致,比如藥材的質量、標準化的生產制藥流程、中醫培養的困難等等。

但是在日本,漢方藥卻被日本人奉為養生的好東西,從五、六世紀中藥傳入到過后,日本人就逐漸形成了服用中藥的傳統,比如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就珍藏著1200年前的沉香等名貴藥材。

日本人認為漢方藥可以改善體質,相信漢方藥能醫治未病之病,主要用于防治高血壓、高血脂等生活方式病,以及術后的輔助治療。

在日本,89的醫生都開漢方處方藥,足見漢方藥在日本的流行。

日本還先于國內建立了中藥的現代化制藥標準,令人尷尬。

反倒想想中藥在國內的地位,就令人忍不住恨鐵不成鋼。

甚至很多國內人,千里迢迢跑到日本去買漢方藥帶回國,卻不知日本的漢方藥,不光是藥方,還是藥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來自于國內。

這里面藏著的東西,就打有些國內人的臉了。

在中日建交后,以津村制藥為首的漢方藥公司,就開始派人進入國內,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去搜集國內各地的中藥古方,這些都是千年流傳下來的精粹,卻被日本以幾千幾百甚至幾十塊的白菜價買走。

后世日本津村制藥生產的兩百多種漢方藥、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種類占到了市場占有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而這些藥的藥方,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國內,后世國內的制藥公司要生產這些藥品時,還必須向津村制藥交保護費,關鍵是一些重要的藥品,還不授權給國內的制藥公司。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數據極其刺眼,那就是中藥最關鍵的藥材種植基地。

日本地小生物種類少,而國內地大物博。

日本很多漢方藥都必須從國內進口原材料,為了解決這個弊端,津村制藥就想到了直接在國內建設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藥材種植基地,從源頭控制質量。

光是津村制藥在黔州和桂省兩地就擁有七十多處GAP基地,反觀國內,同仁堂是擁有最多GPA基地的重要企業,到了后世卻只有八處。

八處和七十多處,差距有多大?從源頭就被別人遠遠落下了!

用國內的藥農和基地給他們種藥材,用的也是白菜價從國內買的藥方,最后反過來賺國內的錢,日本還把中藥拿去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一切,多陰險!多不要臉!看了都令國內人憤怒!

而津村制藥這家日本最大的漢方藥公司,就是罪魁禍首。

不過這也沒辦法,這個年代,國內沒什么經驗,還在摸著石頭過河,日本人以有心算無心,根本防不勝防。

推薦下,咪咪閱讀追書真的好用,這里下載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所以如果李志文要進入中藥行業,津村制藥是一個強勁的對手。

“建擰,能不能收購津村株式會社?”李志文問道。

李志文決定直接從源頭上解決津村這個對手。

收購的話能夠把津村制藥公司前八十年來積累的底蘊吃進嘴里,還能把這幾年津村制藥從國內占的便宜也給拿回來!

這是挽回損失最好的辦法,同時還能夠消滅掉一個強大的敵人。

否則有著一個日本的市場讓津村制藥公司扎根生長,而國內的市場又還不成熟,李志文即使成立新公司,短時間內也很難競爭得過津村制藥公司。

按照原本的軌跡,即使到了2000年,津村制藥公司一年的營業額超過了國內全年中成藥的銷售額,還多出了19。

而在李志文去日本求醫的時候,津村制藥公司的營業額依舊領先國內全面中醫藥銷售額。

要是沒有外力刺激,李志文得熬個二十多年,壟斷全國內的中成藥銷售,才有可能跟津村制藥對抗,或者采取與政府合作的當時,但是那是不得已的辦法。

二十多年的時間,能不等則不等!

光是用外力去改變,就需要費很大的力氣!

霍建擰被李志文的跳躍思維給嚇到了,思考一會后開口說道:“老板,我個人認為很難,這已經不是錢的問題,還涉及到了中西醫之爭。”

“別看現在津村制藥做到了日本第一,日本的民眾也對漢方藥很認同,但是現在依舊還在復蘇當中。“

“明治維新時日本全面學習西方,出臺法案廢除了中醫。只有幾位中醫的前輩咬牙支撐,呼吁重啟中醫。”

“一直到了1945年后,日本開始步入現代化國家后,中醫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民眾自發學習中醫,然后政府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的法案,中醫和漢方藥才得以重新煥發生機。”

“而且八十多年下來,津村制藥的股東早已換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現在的股東中,有很多是中醫研究所,或者醫學院,津村制藥成了他們試驗研究成功、擴大影響力的存在。”

“其中還涉及到了中西醫之爭,津村制藥的長期發展戰略早已定下,這已經不是錢能夠解決的了。”

“如果想要收購,難度很大。”

李志文皺了皺眉頭,這是李志文不愿意聽到的結果。

如果是缺錢的話,哪怕多少李志文都會解決,但是其他的就很困難了。

津村制藥涉及到了思想和行業斗爭,對于那些機構和有理想的人來說,錢反而是次要的。

他很清楚,錢并不是萬能的,也許能夠解決99的問題,但是對于極少部分的理想主義者來說,錢只是他們用來實現目標的工具而已。

資本家對于這種人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需要他們去研究技術,恨是因為他們許多人油鹽不進,讓資本家最大的利器——資本,無用武之地。

“那怎么補救呢?”李志文問道。

既然不能收購,那就要從別的地方入手了。

“老板,我覺得還是得從其他方面入手。”

“現在除了日本外的中醫和中藥的未來并不在于市場推廣,反而在于傳承和中草藥的培育,后面兩個出了問題。”

“這十年來許多老中醫去世了,現在香江真正有本事的中醫也就十五位左右,其中有五位的傳承不穩,后人不愿學。”

“東南亞的情況我就不太清楚了,但是保守估計怎么也還有十多位老中醫,保留最多的則是東邊那里。”

“另一個則是中草藥的培育,香江只有一個中草藥交易市場,十多年前還好,質量有保證,現在中草藥的質量普遍下降,良莠不齊,之前購藥還不需要我操心,現在每次購藥我都必須親自挑選,不然達不到藥效,害人害己。”

“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如果沒有改變,中醫會逐漸沒落,中醫沒落,中藥也就差不多了。”

上一章  |  香江大亨傳奇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香江大亨傳奇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