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漢道天下

第362章 脫虛向實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1-10-26  作者:莊不周
劉協不茍言笑,淡淡地說道:“詔令天下,有能在此架橋通行者,賞千戶侯。”

裴茂、楊修等人愣了一下,互相看看。

楊修故意打趣說道:“陛下,眼下西河縣編戶不到一萬,架個橋就賞千戶侯,是不是太多了?以后想干點別的事,朝廷可負擔不起。再說了,度遼將軍、越騎將軍立下大功,食邑不過千戶……”

劉協瞅了楊修一眼。“若能在此架橋,必是不世出的匠師,豈不比度遼將軍、越騎將軍更難得?再者,能在此架橋,就能在更多的地方架橋。一橋飛架,兩岸百姓受益,何止千戶食邑?”

劉協說完,又語重心長的加了一句。“要想富,先修路。”

楊修堅持道:“話雖如此,亦須量力而行。秦始皇一統天下,大修馳道,未見得富,卻二世而亡。”

裴茂驚愕地看著楊修。以秦始皇為例,這可是引喻失義,大逆不道。

不過想想楊奇將桓靈比作桀紂,他又釋然了。

這是弘農楊氏家風。

“爭論無益,不如實踐。”劉協也見慣了楊氏家風,并不生氣,更不想爭論。

他考慮的不僅僅是一座橋,甚至不是幾座橋,而是天下人重視技術的心態。征戰能封侯,造橋也能封侯,何必一定要做官?

如果能將讀書人的興趣由做官引向科學技術,他愿意多封幾個侯。

見劉協堅持,裴茂樂見其成。千戶侯的食邑不需要西河郡單獨給,橋架起來,好處卻是西河郡的。

在裴茂等人的陪同下,劉協沿河視察了幾十里路。

總體而言,這一段的大河地理變化不小,有的影響通行,有的影響耕種,更多的則兼而有之。要想恢復西河郡跨河而治的局面,的確有不小的難處。

但劉協不想輕易的放棄。

他對裴茂提出了一個建議:西河郡依舊跨河而治,但分河東、河西兩個部分,設兩丞尉,各管半邊。太守往來大河兩邊,居中協調。在沿河合適的位置設置幾個津口,作交通之用。

雖說大河地理形勢改變,但找幾個渡口還是沒問題的。

即使是兩千年之后,這段晉陜之間的黃河上還有好幾個著名的津口溝通東西。

裴茂接受了劉協的建議,他也覺得以河為界有問題,不符合朝廷以西河為根基,重新設置邊防的宗旨。一旦兩邊各自為政,極易形成割據,進而影響北疆的安定。

“欲建太平,治河必不可少。”劉協又道:“除了架橋之外,再征求一些能治理水土的人才。”

想到水土,他就有些不爽。

張喜身為司空,躲在太原不來,是不是該將他揪過來看看?

楊修眼中閃過一絲不安,卻還是躬身領詔。

劉協視察返程時,在河曲津口遇到了楊彪一行。

君臣父子見面,不勝歡喜。得知華佗也聞風而至,劉協更是喜出望外。

他與華佗談了好一會兒,又讓太醫令來進行例行考核。太醫令倒是知道華佗的,連連搖手,自稱不敢考校華佗,并表示愿意讓賢,自愿做華佗的助手。

劉協卻不愿意為此壞了規矩。

太醫令雖說不是什么名醫,但盡心盡職,最近為了治療受傷的將士也非常辛苦。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能用人如積薪,后來居上,尤其是僅僅憑著名氣就后來居上。

他任命華佗為太醫丞,協助太醫令救治傷員,將來再積功升遷。

他對華佗說,北疆每一個戰士都是北疆安定的根基,多救一個人都是好的。治病救人,就是治國救世。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良相難得,良醫更難得。你有成為良醫的天賦,宜當珍惜。

雖然沒能做成高官,華佗多少有些遺憾,可是見天子如此重視自己,期望甚高,他便釋然了不少,欣然接受了任命。

將華佗納入太醫署的體系后,劉協又考核了隨楊彪而來,打算投軍的勇士。

這批人大多是太原籍,有不少讀過書,武藝也不錯,只是實戰經驗略缺。劉協將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轉入虎賁、羽林,幾個特別優秀的則留在虎賁侍郎中。

比如郝昭。

郝昭年方弱冠,但身材高大,弓馬純熟,還有相當不錯的兵學根基。不僅劉協對他很滿意,郭武、閻行也與他一見如故,引為知己。

楊彪在一旁看著,覺得眼前的劉協又與幾個月前的天子有了不同。

一場大捷,讓天子更加自信從容,胸懷氣度也有了明顯的變化。若不是面相依然稚嫩,僅看他的言談舉止,誰也不相信這是一個年方十六的少年。

但他也有擔憂,天子對百工的重視太重了,反而對士人不太上心。

到目前為止,天子發布的幾道求賢詔書,有求能工巧匠的,有求通曉水利的,有求驍武能戰的,唯獨沒有求通經明術的。

與楊修談了一夜后,他證實了自己的擔心。

借著一次匯報的機會,楊彪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劉協托著腮,盯著楊彪看了很久,露出一絲意味難明的笑容。

“楊公莫非忘了,朝廷自有舉孝廉制度。”

“臣不敢忘。”

“孝廉雖說都是德行,其實大多本是通經儒生。既有現成的制度,又何必再求?”

楊彪看著劉協那一本正經的臉,有些惱怒,卻無法反駁。

舉孝廉其實算是儒門的勝利之一,從制度上保證了儒生進入仕途的通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子的話并不錯。

但兩百多年下來,舉孝廉制度早就變了質,被選舉的大多是世家、大族子弟,真正的儒生很少。

那些人就算被推舉為孝廉,也不可能來朝廷,更不可能來北疆。

也就是說,儒生名義上有正規的入仕途徑,實際上這條路已經被世家、大族擠占了。當天子下詔征求能工巧匠時,他們的機會還不如能工巧匠多。

“稀缺的才求,不稀缺的,不求自來。”劉協說著,取出一封奏疏,遞給楊彪。“既然楊公來了,這件事就拜托楊公處理吧。”

楊彪接過一看,是驃騎將軍軍師丁沖送來的奏疏,說驃騎將軍府發布了一道命令,招募讀書人趕到北疆,協助天子教化百姓。已經有幾十人應募,正在南陽集中。

楊彪很驚訝。這丁沖——張濟顯然沒有這腦子——反應夠快的啊,估計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時,天子大捷的消息還沒傳到南陽。

“陛下,此計甚好,臣以為可以河東、太原等地施行。”楊彪說道:“而且可以再加一些好處,能在北疆教化者,除一家徭役。如此,寄寓荊州的士子必如川歸海,欣然北上。”

劉協笑著搖搖手。“不能這么改。這么一改,得利的就是家大業大的世家子弟,而不是普通的讀書人了。一人教化,幾百口免了徭役,成本太高,朝廷承受不起。”

“可是世家子弟本來就不服徭役啊。他們名義上服役,實際上都是由人代勞。”

劉協停頓了片刻,淡淡地說道:“以后不會了。”

上一章  |  漢道天下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漢道天下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