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東萊太史慈

第三部一統第九章 閑談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0-08-30  作者:碧水龍吟
第三部一統第八卷第九章閑談

太史慈一面思索,一面心不在焉地回答道:“怎么?這個司馬懿很有才華嗎?這一次科舉考試他的成績如何?”

管寧苦笑道:“這個司馬懿根本就沒有參加這次科舉考試,所以根本就沒有什么成績。”

太史慈聞聽此言,心情一下子好了起來,呵呵笑道:“那還有什么遲疑的?按照我們青州的規定,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就不能選拔到政府中供職嗎?”管寧聞言,奇怪地看了太史慈一眼,對太史慈的態度感覺到奇怪。

太史慈的意思很簡單,既然自己難以取舍,那就對司馬懿放棄好了,反正按照青州的制度,只要司馬懿這輩子不來參加科舉考試,那就別想當官,一個平民百姓還對當今時局有什么影響呢?若是司馬懿因為懷才不遇而出言不遜,那么正好給自己一個殺掉司馬懿的機會,又何樂而不為呢?不過太史慈這么做卻只會令管寧等人感覺到奇怪,因為按照太史慈的性格,平日里一聽說有人才,馬上想盡一切辦法收為己用,就像是桓范,雖然現在已經是朝廷官員,但是在還未成為朝廷官員前,太史慈就已經對桓范大加器重,要他在司空府辦事了。

現在太史慈面對一個被管寧這眼光獨到的不世出的大政治家倍加稱贊的人居然無動于衷,未免太不符合太史慈的性格了。田豐是個直性子的人他的原則就是有事情就說,否則歷史上元豐就不會死在袁紹的手中,現在的太史慈與往常的謙虛謹慎的樣子不一樣,天風哪里還忍得住,忍不住出言問道:住上,人才是國之重寶,所謂形而上到者道。形而下則器,柱上的堅決就算再出色。那也要適當的人才來執行才行。想我青州著許多年之所以強威無比,就是硬為主上從善如流,禮賢下士,能夠把自己的'五德終始說’很好的傳達下去。現在我們卻是控制了整個中原還有長安地區,燕趙之士亦不以住上馬首是瞻,然國難南平,南有敵攻,北有賊寇,尚有世家大族居心叵測虎視眈眈,此事并非是作響歌舞升平之時,主上萬萬不可驕傲自滿,否則我青州將會步入袁本初的老路,想當年。若是袁本初肯聽人言,又豈會有今日之死?可是現在,主上面對管寧先生再三推薦的人才置若罔聞,絲毫不放在心上,難道不是在走本初公德老路嗎?”

田豐一席話說得眾人微微色變,他們都知道田豐的性格直爽,但是卻沒有想到田豐居然會當著這么多人地面直斥其非,教訓起了太史慈,不有得為田豐擔心。其實他們都錯了,太史慈畢竟是后世地人。雖然有愿望改朝換代,但是并不是真的想要成為天下至尊,太史慈只不過不相信這時代的人能夠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避免中國的分裂而已,太史慈當皇帝只不過是為了立規矩而已。對待手底下地人太史慈也一直把他們當成是完成自己這個夢想的合作伙伴,皇帝的稱呼在太史慈看來也只不過是個虛名而已,故此,田豐現在說的這番話太史慈又哪里會放在心上?

太史慈聞言苦笑道:“元皓教訓得是。”他還能說什么?難道要向對方解釋這個司馬懿是包藏禍心,此人萬不可用?

田豐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主上能夠明白手下的一番苦心就好,依我看。主上可以先把這個司馬懿招致身邊用一段時間。看看是不是個可堪重用之才。

太史慈心聽要命,沒有想到自己千躲萬藏還是沒有多過去。大感頭痛道:“元皓說得有理,只不過我不大明白司馬懿為何沒有參加我們的科舉考試…”田豐截斷道:主上的意思我明白,的確,這個司馬懿肯有可能對于主上的政策有不滿意地地方,但是當初高堂隆不是一樣不理解主上嗎現在卻成了主上手下的重臣,主上應當耐的下心來才對.

太史慈此時還有什么話可好說唯有點頭受教的份兒.這時,管寧踩在一旁微笑道:“主上有所不知,這個司馬懿有點懷才不遇,他本來在家鄉的郡縣當一名小官吏,因為表現出眾,所以便被地方上送到長安來舉薦當官,但是他來長安的時候正趕上主上在長安推行科舉制度,故此,他的官職就沒有下來。,等到科舉考試的時候,他又因為自己乃是地方上推薦而來的候選官吏而沒有機會報名,故此才會在處于現在這種尷尬地境地。”

太史慈點了點頭,心道這個司馬懿果然有些倒霉。管寧又對太史慈道:“后來我從現在地南陽太守揚俊那里知道了這件事情,才去調查這件事情,結果發現這人才華橫溢,未必在咱們諸葛小子之下呢。”

諸葛亮卻被管寧的一番話調動起了興趣,點頭道:“有機會定要好好會會他。”

管寧苦笑道:

這件事情就要看主上的了,因為最近這段時間這個司馬懿得病,現在是躺在榻上一動不動諸葛亮哦了一聲,已中露出笑意道:“原來如此,呵呵,這個司馬懿是在裝病呢,若是單從此點看,主上的確有不用他的理由,若是換成我,定要殺掉他。”

眾人聽得莫名其妙,魯肅卻在一旁接道:“本人完全贊同諸葛小子的意見,看來這個司馬懿的確是個危險人物。”田豐卻把臉一沉道:“你二人不得胡言亂語,教唆主上,定人罪名又怎能以莫須有作數?即便是司馬懿在靜觀時局,那也不是他的錯誤,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滅人形體算什么本領?要人心服口服才是君子所為。”

魯肅和諸葛亮對望一眼,向田豐低頭認錯。畢竟田豐乃是長者,人家現在教自己以正道。當然要虛心接受。太史慈看看兩人,心知自己今天愿望難以達成,而且田豐說的本來就很有道理,即使是自己想要殺司馬懿,也不急于一時,唯有笑道:“幼安兄的意思我明白了,明天我便找機會去親自拜訪這位司馬懿。”

田豐這時臉上才露出了微笑。

待眾人說說笑笑。互訴別情之后,早已經是深夜,太史慈與三位嬌妻乃是小別勝新婚,當晚自然在床第之上極盡歡娛。第二天,太史慈神清氣爽的早早起來參加早朝,在聽取了各方面官員的匯報之后。管寧等人迅速的作出決斷,然后象征性的請示漢獻帝同意之后。

漢獻帝當然欣然同意,而且在眾人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還表現了莫大的興趣,似乎是在嘗試著學習什么。

太史慈看著漢獻帝地模樣,知道漢獻帝現在已經擺正了自己的位置,更放下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主動學以一些切實的東西,實在是難能可貴。早朝過后,太史慈便去拜訪現在籍籍無名,后世卻盡人皆知的司馬懿。

太史慈并未搞的那般隆重。弄得百八侍衛前呼后擁的樣子,而是先回到府中換上簡便服裝,帶著幾名特種精英步行前往司馬懿的住處。

跟隨太史慈同行的還有諸葛亮這小子,這小子一聽說太史慈去見司馬懿,馬上吵著要去。太史慈卻覺得有趣,覺得現在便讓歷史上地一對兒死敵見面的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便要諸葛亮跟從。

兩人在前說說笑笑,邊看著長安城繁華的景象邊向司馬懿的住處前行。

自然而然地,兩人說起來大漢王朝兩代定都的問題。諸葛亮見識超卓。自然可以侃侃而談。對太史慈:“長安和洛陽地理位置不同,所以王朝地命運也不同。長安地處關中,易守難攻,觀其地形便有可以號令天下的感覺。洛陽的位置雖然是我華夏的中心,但是卻給人以群雄逐鹿之感,一旦有變,便再難以崛起,故此,定都應當以長安為首選。”

太史慈心中大訝,要知道諸葛亮這番言論和歷史的發展吻合,在中國的歷史上,秦汗唐三代的確是各方最出類拔萃的朝代。雖然其他地方也有適合于建都的地方,但是留給后人的評價就沒有長安那般出色了。

正想著,諸葛亮嘆口氣道:“所以說,風水五行說并非全無道理,至少伏羲定乾坤八卦還是有很大的道理的。不過若是說到這門學問,還是青州的瑯琊宮最負盛名,現在于吉身敗名裂,只怕這門學問以后學習的人越來越少了。”

太史慈看著諸葛亮,有點啼笑皆非道:“你這小子是不是想要為于吉求情啊。”諸葛亮有點不好意思道:“真是什么都瞞不過主上,不過話又說回來,我自小就曾經到瑯琊宮學習過,在那里學習過很多有趣而且有用的知識,比如推算天氣,往往十拿九穩,實在是神奇的很。”

太史慈這才想起來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會推演歷法和天氣的,沒有想到這跟早年的經歷有些關系。想到這里,太史慈搖頭道:“于吉這人我是不會放地,現在留著他也不過是為了對付馬騰用,至于說道五行學說,那并非沒有道理,只不過我不喜歡像于吉等人那樣把簡單的東西弄得十分復雜,用來妖言惑眾,愚弄百姓。”

諸葛亮大搖其頭道:“主上這話小子可有點不大明白。”

太史慈哈哈一笑道:“那好,我們就拿定都的事情來說一說。”看著一幅甘心受教模樣地諸葛亮,太史慈沉聲道:“說到定都對天下人影響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什么‘氣數’,我以為要分成兩部分來說明,首先應該說明的一個問題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諸葛亮聞言渾身一震,隨即道:“主上這句話說得好,仔細想一想,上位者的所作所為的確是可以影響天下萬民。”太史慈微笑道:“在我的家鄉有一句形容軍隊素質的話語。叫做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個國家的政府不振作,難道還想讓萬民振作嗎?”

諸葛亮用力地點了點頭。太史慈又道:“說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可再說下一個問題,那就是定都的地域問題。我以為古語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于人們的影響確乎至關重要,昔日孟母三遷就是這個道理,孟子長大之后也對別人說,一個人身邊好人少,壞人多,那么好人再有能力也沒有用處。因為大環境是骯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畢竟是少數,少數有道德的人可以自身修繕,達到道德完滿,但是一般平民百姓卻沒有時間完成這項工作,故此,有著什么樣的地域就會有著什么樣的百姓,想我關中之地,壁立千仞,大河奔涌。土地廣袤無際,自然就塑造了我關中之民勤勞淳樸,輝煌厚重的人文風貌;反觀江南,地廣人稀,野獸出沒卻又山青水秀,那里的居民自然生活散漫,又難以馴服,雖然民風剽悍,可是因為生活的優越富足又導致了他們難以持久;再看我青州。地處大海。四通八達,故此想象力豐富。但是卻枕于空想,不切實際,雖然善于提出新奇的建議,但是卻又不屑于實踐。”

諸葛亮有點聽傻了,他不是第一次聽說這種言論,在這之前,諸葛亮從未想過要把地域和民風聯系在一起考慮。太史慈看著諸葛亮如同雞啄米不斷點頭的模樣心中好笑,心道這種知識在后世人那里自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學問,但是現在卻是發人深省。

太史慈又道:“故此,一個上位者要把都城建立在哪里,就決定了他要接受哪里地地域特色,也就接受了哪分階段的文化熏陶,一旦一個上位都接受了這種文化熏陶,那么天下萬民早晚也會接受這種文化熏陶,故此說,地域影響文化,文化影響上位者,上位者影響天下萬民,最后才決定了天下的走向,這些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觀氣數何事?”頓了一頓,太史慈傲然道:“不過人類并非是只能接受地域的安排,因為我們是可以改造我們的生存環境的,這也是人與禽獸的區別,無論是道德還是智慧又或者是工具,禽獸永遠都不會明白,我們完全可以創造一種環境,讓萬民生長。故此,在那里定都并不是關鍵,關鍵在于上位者給萬民一個什么樣子的導向!”

諸葛亮一震道:“漢光武帝本身便是一個相信五行學說之人,他定都洛陽,自己說是得火德以興,如此說來,其實是大漢有今日之局面乃是光武帝建立大漢的時候早就注定地了。”太史慈身軀也是一震,暗到這個諸葛亮還真是厲害,居然從自己的話語中鋪捉到了一些歷史的真相,除了自己,太概在這時代只有諸葛亮是唯一一個意識到東漢政治的混亂根本乃在漢光武帝身上。

諸葛亮深吸一口氣,看著太史慈,點了點頭道:“我終于知道主上為何極力反對世家大族了;還有主上的新`五德終始說`,原來是要在我華夏創造一種環境,可以讓我華夏萬民安居樂業。”太史慈點頭道:“所以說,你的‘君子養五德’才那般對我的胃口,那完全是‘君子配五德’的一種延續和升華。”

諸葛亮不好意思道:“小子當初只不過是誤打誤著,主上今天為小子這句話可賦予了太多新的含義了,小子受之有愧。”

太史慈心道若是說到受之有愧地話,那自己更是如此,因為新‘五德終始說’根本就是人家管寧地創建,自己不過是坐享其成。一面想著,太史慈一面笑道:“古語說眾志成城,我想就是這個道理,定都在哪里不是問題,因為真正的都城就是在我們的心中,只要心中有這座都城,別說是敵人入侵了,那么哪怕是外人拿走了我們的一草一木都是對我們都城的侵犯,全民皆兵可比什么孤家寡人的窮兵黷武要強的多,什么“兵者不祥,圣人不得已而為之”,若是萬民響應,那又算怎么一回事呢?”諸葛亮身軀再震,對太史慈肅容道:“主上之言發人深醒,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很多人們都認為盡善盡美,今天聽過主上的這番言論,才明白原來孟子也有淺薄之時。”

太史慈呵呵一笑,拍著諸葛亮的肩膀道:“你說錯了,我們都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莫要自認為了不起。”

諸葛亮點頭。此時,司馬懿的府邸遙遙在望。

上一章  |  東萊太史慈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東萊太史慈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