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智子便代表星環科技,與西湖教育基金會簽署了合作協議,首期十億RMB的經費直接轉入西湖教育基金會的賬目。
與此同時,西湖大學在其官網上,也宣布龐學林將出任西湖大學校董事會名譽主席一職。
要知道,西湖大學之前的校董事會名譽主席是楊正寧先生,龐學林如今同樣出任西湖大學的名譽主席,足以說明他當前的地位了。
這個消息一傳出,也迅速在外界引發熱議。
“你們說現在在學術界,楊正寧的地位高還是龐教授的地位高啊?”
“到目前為止應該還是楊正寧吧,楊正寧可是物理學史上排名前五的人物,龐教授在數學史應該只能進前十吧?”
“那諾貝爾獎呢?金龍電池呢?要說對國家民族的貢獻,龐教授比楊正寧先生高了去了……”
“楊正寧、龐學林這兩位大佬居然同時擔任西湖大學校董事會名譽主席,西湖大學這是要上天嗎?””
“校董事會名譽主席有什么用,還不是一個掛名頭銜。”
“你怕是沒看到另一個消息吧,星環科技向西湖教育基金會首期注資十億RMB,而且據說從今年開始,星環科技每年將分別向江大和西湖大學投資三十億RMB。”
“我原本想今年報考江大的,只不過江大數學、材料、化學方向的分數線實在太高了,分數線低的專業,又不是我想要的,說不定可以去西湖大學試試。”
“你最好去看看西湖大學最新的招生手冊,恐怕沒你想得那么簡單……”
外界各種消息滿天飛,不過龐學林卻壓根沒那么多時間關注西湖大學的事了。
在將石毅也拉進錢塘實驗室之后,接下來與西湖大學的對接工作,龐學林就交給了徐興國他們。
至于江大那邊,自然也不會有什么意見。
反正只要龐學林不離開江大,龐學林在外面再怎么折騰,許信誠都表示無所謂。
而龐學林自己,則直接前往京城。
過完年之后,電磁軌道發射系統以及空天飛機項目正式進入實質推進階段。
這一項目的指揮機構和921工程類似(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同樣由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負責組織指揮。
并且按行政、技術兩條指揮線組織開展研制、建設工作,唯一一點區別,便是取消了原來的總指揮、總設計師聯席會議制度,龐學林將史無前例地同時兼任總指揮以及總設計師一職。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重要問題,都將由龐學林一言決之,只有涉及重大決策,才需要報請領導層批準后實施。
當然了,或許是擔心龐學林無法掌控如此龐大的工程,高層也派了幾位老熟人作為龐學林的副手。
工程副總指揮由此前見過的陶永昌將軍擔任,陶永昌長期在載人航天工程領域工作,熟悉航天系統方方面面事務。
至于工程的副總設計師,則分別由馬經武院士以及郭廣坤院士擔任。
其中馬經武主要負責地面上的電磁軌道彈射系統的研發工作,而郭廣坤院士則負責空天飛機的研發工作。
至于龐學林,除了統籌全局外,他還將負責難度最大的大功率霍爾推進器、室溫超導材料、大功率石墨烯儲能裝置、飛刃材料等等的研發工作。
龐學林在京城待了一周,大部分時間都在不停地開會,和馬經武、郭廣坤他們討論具體的技術實施路線,分配相關任務。
也就在離開京城的前一天,才和姚冰夏見了一面。
隨后,龐學林便馬不停蹄地趕往廬州,前往中國科技大學與曹源見面,準備和他聊一聊室溫超導體研究的進展情況。
正所謂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來科大。
單從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而言,科大在國內算是獨一份。
數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礎學科中,除了數學和生物學學科評價為A,其余四門學科都為A。
在龐學林來江大之前,就連龐學林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科大在基礎科學的研究實力在江大之上。
看看科大幾大基礎學科的創始人就知道了。
華羅庚,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和多元復變函數論等領域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創辦科大數學系,并且擔任首屆系主任。
錢學森,兩彈元勛,世界知名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奠基人,創辦科大近代力學系,并且擔任首屆系主任。
郭永懷,兩彈元勛,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中科大首屆化學物理系主任。
貝時璋,中國細胞學、胚胎學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中科大首屆生物物理系主任。
趙忠堯,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中科大首屆近代物理系主任
這所國內唯一一所以科學技術為命名的大學,在國內可謂是獨樹一幟。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科大的錄取分數線甚至比清北還要高出不少,堪稱BUG一樣的存在。
如今中科大好多知名教授都是那時候培養的學生,出國后又重回母校任教。
這也是中科大為什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衰弱下來,在最近十幾年憑借自身超強的底蘊重新煥發了活力的原因。
唯一讓龐學林感覺有些遺憾的就是,科大的本科教育超一流,堪稱中國版的普林斯頓,就是碩士和博士的培養弱了點,導致學生的出國率超高。
這次科大之旅,龐學林比較低調,特意通知曹源不要大張旗鼓。
車子進入科大之后,很快在科大東校區的廬州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門口停了下來,曹源在門口已經等候多時了。
“龐教授,你好,歡迎來中科大,快里面請!”
“曹教授,你好!”。
龐學林和曹源握了握手,很快便跟著他進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大樓內。
廬州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廬州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因為一直沒能擺脫“籌建”的頭銜,于是便改名成了國家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