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宦海風流

第十四章 新經濟政策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0-08-31  作者:天堂發言人
第四部虎膽縣令第十四章新經濟政策

丁晉現在雖然還沒有“封侯拜相”的野心,但是他的志向絕對不是做一個小小的主簿,在這偏遠小縣碌碌無為終老一生,所以選擇自己適合的“崗位”后,他便滿懷斗志,準備大刀闊斧地大干一場。

“大干”不代表莽撞,丁晉知道什么事自己可以做,什么事自己不可為,什么東西碰都碰不得,并沒有為“縣署紅人”的身份驕傲自滿。有了一番打算后,再足足籌劃了一個月,實地去觀察,去探究,去詢問,還拜訪了那些鄉老名望,謙遜地請教各種可能遇到的問題,并考慮了各個階層的人將為自己的措施表現出的反應和態度,想好了妥當的應對反案。

于是,兩個月后,丁晉的“財政改革條款”出爐,并上交“縣令”李翱審議。

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先前一直很支持他的“縣令”李翱明顯反對“新經濟政策”,這是丁晉當官后第一次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可惜便不幸地遇到了上司的阻力。并且,丁晉隱隱感覺到李翱的反對念頭很堅定,幾乎沒有通融的余地。

他不禁有些泄氣,難道自己費盡心力搞出來的東西,在別人眼中卻是一文不值,沒有絲毫價值?

丁晉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在制定這番計劃以前,他已經考慮了各方面的利益,難道還有其他不妥之處?

丁晉地“新財務方案”共有十三點。在古代經濟不發達的背景下,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變革,歸納起來無非“開源”、“節流”兩方面,丁晉不清楚李翱顧慮什么,于是說出疑問。

結果李翱隱約地點出幾句話。意思就是:他不是反對丁晉的這些“新政策”。而是根本就反對丁晉進行任何“改變”,不僅僅是丁晉,換了任何人,他都不贊同。

丁晉終于明白了李翱的想法:正如同自己曾經猜測地,李翱信奉“無為而治”。他地思想是。只要將上面吩咐下來的任務完成就是盡到了責任。其他不管也不想管,這也是大部分官員的牢固念頭。因為朝廷給地方官員的職責是“守牧”地方,“受牧”的意思就有無為而治地意思。在朝廷地本意來說。是擔心一些庸官為了作出成績而興師動眾騷亂民眾,可是這種思想傳達到下級政府。一級一級傳下去,到了基層官員這里,他們理解地意思就成了:上頭的任務是只要咱們保境安民,替朝廷如數收稅就行了,至于老百姓自己怎樣生產、生活,沒必要太多過問。

所以,“無為而治”是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思想,如果現在執行地政策是完善的、正確地,那么對民眾就是福祉;而如果明知施行的政策有問題,還不想著改變,時間一長,惡劣的影響終會表現出來,對百姓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丁晉動情動理地向李翱苦勸,最后,李翱苦笑著勾掉了十項新政,只給丁晉保留了三項,就是這唯一剩下的三點,李翱也說先試行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有人反對,馬上取消。

丁晉很失望,說實話,縣令李翱在他看來,已經是一名非常難得的好官,此人既不貪得無厭,又懂得愛惜百姓,下面任命的官吏也都是有能力之人,將本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但也正是這種“井井有條”的局面,似乎讓李翱覺得已經是民生祥和的“極致”,再不需要改變,變成了守成之官。

最后,迫于無奈的丁晉妥協了,一方面,李翱是長官,擁有最終否決權,丁晉不希望和他把關系搞僵;再者,在他的想法中,也許還有很多人會反對新政策,李翱能支持三條變革,已經非常不容易,自己必須把精力放在應付其他人身上。

這大概是丁晉在仕途上遇到的第一次無奈的挫折,不過這世界上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早些學會用微笑面對挫折,對他的成長有好處。

很快,丁晉的“新經濟政策”遞交縣政府會議審核。讓他意外的是原本顧慮最多的其他官吏,卻沒有表示太大的反對意見,也稱先試行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如何再說;而縣丞王謙,是唯一旗幟鮮明地表示了完全贊同改革方案的官員。

也許,丁晉確實有些低估這些半輩子和“各種政策”打交道的胥吏們敏銳的判斷力。前面說過,他為了避免損害相關人員的利益,所以盡量不碰觸那些敏感的方面,而在李翱取消了十條后,剩下的三條新策,其實說起來,反而是會對大家都有潛在好處的措施,怎么可能引起這些老奸巨猾之輩的反對?這也是李翱之所以能允許其施行的原因之

新政策的第一條便是在縣署實行“節流”管理。革除浪費,減少政府辦公程序中不必要的開支。比如一件公務的完整處理過程,以前要動用十個小吏,用七天時間完成,現在只要三個人、兩天內便能完工,這當然不是簡單用“加重個人工作量”的愚蠢辦法實現,而是通過大大簡化中間過程,其中運用了一些現代化的“人事”及“物流”管理,大幅度節約人力物力,不像從前般,每個人都在忙,卻是瞎忙,沒有效率。

當然,在各種手段、工具都還不發達的古代,這個管理辦法提高的效率有限,但已經比從前那種“粗放化”、“隨意化”的公務處理流程要科學得多。

因此,這條“節流”新政,得到了眾人的一致支持。既沒有損害自己利益,又能快捷、暢通地處理好公務,哪個官員不喜歡?

李翱內心對這條也是頗為欣賞。但不能流露于神色。直到現在,他對丁晉地改革還是不贊同,正像他語重心長說得那句話:年輕人,我知道你急切地欲早日博取功名。但,有時候那些看似完全正確、完全美好的事情。實行起來。最后得到的結果卻是一團糟糕,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完美。誰也不可能提前預料到這個過程中將遇到的變數有多少,一個不慎,可能全盤皆毀,所以。老夫并不贊成你改變什么。不過如果你堅持進行。我會有限地支持你,畢竟,年輕人的沖勁是寶貴地。年紀一大,便再沒有那份魄力勇氣去奮斗了。

在眾人地一致贊同下。第一條“節流”新政算是通過了,至于結果如何,丁晉想起了王謙所說過的一句話:做事顧忌太多,瞻前顧后,未失敗已想著善后,自己先底氣不足,成功的希望不渺茫才怪。

第二條“敬錢”改革,其實這條和第一條有莫大的聯系。

提到“敬錢”,這里不得不講一下大周朝地方政府的財政來源。按照制度,朝廷攤派下來地那些徭役賦稅,由地方官員向百姓收取后,要全部上繳朝廷,地方政府一點都不能留用。朝廷除了負責給幾位地方領導下發“工資”外,地方政府地一切開銷,都由自己自行承辦,朝廷不會管你。

而地方政府地解決辦法一般是:除了出租公田收取田賦、建立“官辦企業”外,還向百姓收取一定量的“敬錢”(也稱“小金庫”),這絕對是一大筆額外之財,主要部分除了應付政府開支外,還用于接待過客和孝敬上司;而孝敬上司的那部分,又有一大筆轉為上級政府“應酬”地費用。雖然這筆多征的一筆錢不在中央地賦稅規定內,雖然有點黑,但不是獨吞的臟款,依據“非義之義、非禮之禮”的潛規則標準,這筆錢財符合官吏集團內部的“義”得到了合乎潛規則的分配。因此,這筆錢不是“黑錢”,而是“灰錢”,朝廷也是默許的。

丁晉的第二條新政便是改革“敬錢收取”的弊端。

“敬錢”是按照人頭算的,在李實掌權的時候,這個家伙貪婪到黑心的地步,據丁晉的審核查算,政府每收取10文敬錢,他個人便要從中貪污一文。平遙雖只是個偏遠中小縣,但人口也有兩萬,這李實每年從這項中,便要貪污將近十萬錢(折合近一百貫),非常可惡。而他收取的其余敬錢,除了那些不得不為的“開銷”,如還有剩余,便當成各種各樣的“獎金”,被縣署眾人瓜分。

丁晉提出的這條新政策第一點便是:取消以前各色人等混亂收取敬錢的行為,成立一個專門負責此事的部門,并和收取朝廷賦稅的人員分開。你收你的,我收我的,不得相互干預,也不得重復向民眾收取稅賦。

這條,主要是為了避免下面那些奸猾小吏趁機向百姓巧取豪奪。根據丁晉的了解,這種行為雖然只是少數膽大之徒的行為,但傷害了百姓的情緒,不僅對政府人員很反感抵制,而且造成了不少人為躲避小吏敲詐勒索,而跑到東面的山中成為黑戶的情形,所以于公于私,必須堅決打擊。

“敬錢新政”的第二點便是減少百姓“敬錢”的上交額度,但是這個額度是在不影響眾官吏收入的前提下制定。而為了不影響他們的獎金收入,一方面,丁晉沒有像李實般貪婪無度,而只是象征性地和眾人一般收取點獎金,讓大家暗地敬佩不已;第二便是“節流”政府開支,省著花百姓的錢;這兩條一實行,收取的“敬錢”即使少了點,也足能應付政府開支和眾人“灰色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招募那些從前為躲避“敬錢”而隱藏到大山中的“黑戶口”。據丁晉的走訪了解,這批人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因為縣令李翱的寬容憐憫,一直沒有被官府追查抓拿,但是生活在山中,資源短缺,山地也不適合種植糧食,生活很困難。如果降低“敬錢”并給予他們耕地種植,這些人會心甘情愿地從山中出來。而從這些人頭上收取地“敬錢”將超過因減少額度損失的那部分。

但是。這其中涉及到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耕地”,農業社會,田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生產資源,雖然這數年,在王謙的幫助指點下。農戶開墾了眾多荒地。致使本縣對比鄰縣頗有些“地多人少”地景象,但誰又肯白白把自己開墾地荒地平白讓給那些黑戶?

這便涉及到丁晉新政的第三條公田種植。

像丁晉等官吏的工資,唐、周兩朝的規矩是錢物田賦,先給你一部分錢物,然后剩下的余額。便要從屬于政府地田地稅賦中抽取。比如給你一畝田。這一畝田地年收成便是你地工資一部分,收成多你可能會賺,收成少了也不要怨天尤人。

平遙縣署的眾官吏都有屬于自己的“工資田”。不過由于那個討厭地王謙瞎折騰,帶領農民開墾出了眾多荒田。致使地多人少,本縣人民富裕了,自己的田地也忙不過來,加上可能又對政府官員不待見,于是官吏們地公田往年很少能雇傭到本地人干活,不得以下只能招撫外縣流民來種植,工資肯定要多點,最主要的是外縣奸猾刁民不怎么正經干活,愁呀!

現在好了,新政為你們分擔解憂!

丁晉的措施是:在招募山中黑戶的同時,把眾官員的公田租給他們種植。規定:幫忙耕種公田乃是為國克盡公義,因此可以按照實際收成優寡,適當減免耕種之人的“敬錢”,種得越好收入越豐,那么你的敬錢交的也便越少。這個辦法對黑戶百姓來說:既能得到傭金,又能減少敬錢上交,何樂而不為;而對于縣署眾官吏來說,既能使自家的“公田”收入甚豐,又不用發愁那些流民收了莊稼跑得沒影,當然是非常愿意,也表示如果收成不錯,甚至可以提高傭金。

待丁晉“慘被肢解”的新經濟政策全部表述完,在座眾官吏開始進行贊同或否定決議。

這三條新政,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效果肯定非常明顯,如果否定其中一條,必然大打折扣。縣署眾官吏都是多年“治事老手”,雖然聽得出這些新政不僅是對本縣政績有很大提高,比如戶口增加、賦稅增加等,對自己個人也是大有好處。

但是,他們曾經也碰到過不少這種本意良好但實行后困難重重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于是誰都不開口做那出頭鳥帶頭贊同。沉默到后面,“縣丞”王謙看了看丁晉有些緊張期待的臉,暗地嘆口氣,站起身表示贊同,并堅定地保證說:丁大人只管放手去做,有什么問題,我負責的部門必定全力配合。

有了出頭“呆鳥”,眾人趕忙都應聲贊同,并竭力對丁晉表忠心說我部我部也會全力配合大人新條例。

丁晉感激地看了眼神情冷淡的王謙,心中為他義助自己的行為非常感動。說實話,他真的沒有想到即便在這個小小縣城中,想做點實事都如此之難,這很是打擊他的信心.

丁晉自信不是莽撞愚蠢之人,從他考慮了各方面的利益從而制定出小心翼翼的十三條便能看出他的謹慎,但就是這樣,計劃還沒開始,他便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和無助,丁晉不禁有些懷疑,憑著這些人,真得能把自己的“革新”順利地施行下去嗎?

這三條新政策,他最擔心的便是“敬錢”改革。丁晉的授業恩師宋公普當年任淳安縣令,他向老百姓征收的敬錢只是前任的五分之一,除了政府必要的開支外,一切陋俗都被他禁止,結果他的新規矩不僅得罪了上司,也損害了千百官吏的切身利益,他“日與群小較量”,漸漸感覺到“窩蜂難犯”。只要有一兩個忍不住咬他一口,就可以叫他大病一場,何況是一窩蜂。最后被迫辭職回老家當“教師”,再次驗征了古人所說的的“君子斗不過小人”的歷史規律。

正是因為有老師的這番前車之鑒,丁晉對“敬錢改革”分外慎重,第一點便是要保證不觸動既得利益者的權益。為百姓著想是好的,但你必須先能自保,丁晉深深明白:要想平穩地走向上的臺階,絕對不能破壞官場潛規則;這些看不慣的,如果想改變,那必須等你先成為制定規則的人再說。

所以,丁晉為了既能保證官吏們的灰色收入不會減少,又欲減輕百姓的負擔,便費勁腦力想出了這個絕佳的“三連環”政策,通過開源、節流、撫民,來達到雙方共同“河蟹”的原則。這其中,丁晉更是舍棄了自己本應得的那份“紅利”、“獎金”。

在外人看來,丁晉能舍棄“私欲”,非常難得,值得真心佩服;而在他來說,不貪錢既不是作秀,也不是高尚到不喜歡“阿堵物”,而是對自身的約束。

在踏入仕途的第一天,丁晉就準備培養清廉的名聲。“丁云”曾精研過古代官場,他的思想使丁晉明白:如果你滿足、止步于升斗小官,那么名聲臭點還不打緊,但你如果想平步青云、仕途得意,直至升遷到廟堂之高紫袍金授的極品大員,那么,良好的名譽、清白的身家,將是你“向上邁進”的重要政治籌碼。

不過他這份“大公無私”的精神也多少感動了那些官僚分子,畢竟誰也不是生下來便想做被人背地臭罵的壞蛋,如果能有機會為百姓做點好事又不妨礙自己的利益,何樂不為?

上一章  |  宦海風流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宦海風流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