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仁不能拒絕冉大人兩次,只能將需要的品行講明白,說來,周書仁真沒關注過冉大人的孫女。
冉正聽明白了意思,本來他是沒起這個心思的,可他從周三公子成了庶吉士留京,他就看出來了,皇上對周大人印象是真不錯,這周府又添了龍鳳胎,他沒少聽娘子念叨,周府的運氣好,福氣大。
他就又動了心思,將自家的嫡出孫女叫過來,仔細的拷問過,嗯,還不錯,所以今個就來找周書仁了。
冉正喝茶的功夫想了不少,等茶見底了,才笑著道:“那可真是巧了,我家的小孫女今年十歲,別看人小,樣樣不差,我昨個還考完了一番,人不大比她哥哥都沉穩。”
周書仁笑著,“那可真是巧了。”
年齡還真合適,冉正也不會為了結親騙他,這是結親又不是結仇呢!
冉正樂呵呵的,“你家娘子也見過,真不是我夸自家的孫女。”
周書仁聽了這話,只能順著說了,看樣子,找個家世低一點的愿望不能實現了,“下次休沐約在一起吃個飯。”
冉正知道周書仁算是應了,“好,休沐的時候再說。”
晚上,吃飯的時候,周書仁就講冉正去找他的目的說了,“冉正說的直白,我口頭上應了。”
竹蘭放下筷子,“這速度夠快的。”
“你見過冉大人孫女沒?”
竹蘭回著,“見過,冉府有兩個孫女,大孫女是冉大人長子的庶出,小孫女是二兒子的嫡出,我見過是見過,沒說過話,了解的也不多,不過,冉大人說不說,一定不會錯的。”
都是成精的老狐貍了,眼光不會有問題的。
周書仁,“那就等休沐的時候多了解了。”
竹蘭笑著,“真是計劃比不上變化。”
“是啊,不過,嫁過去和娶進門還是不一樣的。”
“嗯。”
次日,竹蘭就家來了李氏,“我先給你透個話,明云的親事基本定了。”
李氏激動的問,“娘,誰家的姑娘啊!”
隨后又有些擔憂了,她不知道能不能和兒媳婦相處好,她是農戶出身,兒媳婦可不是。
竹蘭一眼就看透了李氏的心思,拍了拍李氏的手,“冉大人家的嫡出孫女,今年十歲,你也別太擔心。”
李氏更擔心了,三品官的孫女啊,這比公公的官級都大,而且冉家小姐現在還是太子側妃呢,這家世太好了,她本也想過她能管著兒媳婦,她的出身注定了與兒媳婦差距太大,只是她可以不管兒媳婦,還是想和兒媳婦好好相處的,不希望兒媳婦瞧不起她。
竹蘭見李氏蔫蔫的,她不知道該說什么安慰的話,她也不了解冉大人的孫女,只有見了人才了解,不過,冉家的家風不錯,李氏擔憂的問題應該不會出現,而且,聰明的女子知道怎么與婆婆相處。
李氏回了院子,玉露很少見娘這么沒精神,“娘,你不是去見奶奶了嗎?奶奶和你什么了?你怎么魂不守舍的?”
李氏無力的坐在椅子上,“你大哥的親事基本定了,冉大人家的嫡出孫女,娘只是有些擔心。”
玉露心疼娘,別看娘大大咧咧的,其實有的時候娘的心思也很敏感的,“娘,大哥是孝順的孩子,你應該信任大哥,就算未來大嫂的身份再高,只要有大哥在,她依舊會孝順你,哪怕裝也要裝出來,而且娘這么好,我想未來大嫂一定會喜歡的。”
李氏聽了閨女的話,心里有自信了,“對,我這么沒心眼的婆婆可不多見。”
玉露笑著道:“等大哥成親的時候,你只要和大嫂說,你不插手大哥的事,大嫂一定會喜歡你的。”
李氏有精神了,“你大哥終于定親了,我還一直惦記著呢,說來,定了冉大人的孫女是你大哥賺了,未來對你大哥好。”
玉露心道,其實娘心里什么都明白的,“娘,我們愛你。”
雖然娘沒文化,沒有好的出身,有些小毛病,可娘最真實。
李氏第一次聽到閨女說愛她,還有些羞澀,她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了,忙站起身,“你奶奶說了,你爺爺這次休沐冉大人一家會過來,你快來幫娘選衣服和首飾。”
玉露笑瞇瞇的看著娘,娘真是好可愛。
第二日,竹蘭一早,竹蘭拿著周書仁取好的名字去四房,兩個小家伙長的不錯,雖然重量沒增加,可就精神好的很,小家伙們已經睜開眼睛了。
竹蘭坐在一旁看著兩個孩子,“現在長開了,男孩更像昌智了,女孩也更像你了。”
蘇萱心里軟的一踏湖的,這是與她血脈相連的兩個孩子啊,她的血脈傳承,“娘,這是兩個孩子的名字嗎?”
竹蘭將寫名字的紙打開,“男孩子,周明嘉,女孩子周玉雯。”
蘇萱默念兩遍名字,“好名字,明嘉,玉雯,你們有名字了,這是爺爺對你們的期盼,你們要快快長大。”
竹蘭和周書仁給孫女想的名字原來是玉如的,寓意萬事如意,只是和王茹像,他們就改了名字。
昌智郁悶的看著名字,他這個做爹的好像給孩子取名字。
竹蘭看著逗著孩子的昌智,有孩子和沒孩子就是不一樣,蘇萱懷孕昌智就成長了不少,孩子出生后,昌智更穩重了,感受到責任感了,說的再多不如親自感受,先成家后立業也是有道理的。
竹蘭見兩個小家伙困的閉上了眼睛,小心的起身,“我就先回去了,你多歇著。”
昌智目光從孩子的身上移開,“娘,我送您出門。”
竹蘭嗯了一聲,到了院門口,“別送了,你也回去吧。”
昌智沒回去,反而上前去扶著娘,“娘,以前兒子不懂事,讓您和爹操心了。”
竹蘭側著頭看著昌智,這是真的成熟了,“這有了孩子就是不一樣。”
昌智耳根子紅了,羞愧的,他這一個多月沒少反省自己,他就想好找機會和爹娘說說話,只是一直沒機會,這次孩子生了,他才找到機會,“娘,兒子以前光想著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