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千門

第一講:唇典規矩及老合概況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2-02-04  作者:瘋流財子
很多讀者經常問我,老財你寫的江湖是真的嗎?在我們身邊嗎?其實這樣的問題不太好回答。

江湖這個題材近些年來已經沒有人去碰了,拋出那些不屑于寫這種小玩意的大家出去,其他的多半都是不知道。因為傳統江湖斷層太嚴重了。

老財之前寫的此類題材最早的,還是在一甲子多之前的連闊如老先生,執筆的江湖叢談。

連先生并不是老合,沒有山頭,但大改制江湖中連先生也學了不少正外行業的手藝,算的上半個江湖人。這本書還算比較全面的反應了明朝之后的江湖體質,各個行業介紹的比較清楚。老財在江湖概況的外篇中,會引用連老的一些文字,隨后做出剖析性的講解。希望這樣可以讓諸位對江湖產生直觀的認識。

另外最近幾天正文的更新,也會增加力度,保持每日一章。

明朝后的江湖內有“風”、“馬”、“雁”、“雀”四大門,“金”、“皮”、“彩”、“掛”、“評”、“團”、“調”、“柳”八小門。內容包括的是:賣“梳篦”的、賣“刀剪”的、賣“香面”的、賣“膏藥”的、賣“刀傷藥”的、賣“眼藥”的、賣“蟲子藥”的、賣“牙疼藥”的、挑“漢冊子”的、賣“戲法”的、變“戲法”的、“打把式賣藝”的、“跑馬戲”的、“修腳”的、算“周易卦”的、算“奇門”卦的、算“鳥兒卦”的、“相面”的、“啞相”的、“燈下術”的、說“相聲”的、唱“大鼓書”的、唱“竹板書”的、說“評書”的、賣“胰子”的、賣“避瘟散”的、“拉洋片”的,等等行當,不下百數十種。

此外,尚有兩門,一為“騙術門”,一為“窮家門”。并有江湖黑幕、江湖人規律、藝術變遷、藝人小傳、藝人傳流支派、藝人道義、各省藝人團體的組織、藝人的沿革。

財子云:(窮家門在北宋拋去外行的外衣,轉為內門行業,大家在各類武俠書中見過的丐幫就是此類人)

由江湖人之“春點”作為首談。什么叫作“春點”呢讀書人離不開字典、字匯、《辭源》等等書籍。江湖之人不論是那行兒,先得學會了春點,然后才能夠吃生意飯兒。普通名稱是“生意人”,又叫吃“張口飯”的。江湖藝人對于江湖藝人稱為“老合”。敝人曾聽藝人老前輩說過:“能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寧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由這兩句話來作證,江湖的老合們把他們各行生意的藝術看得有泰山之重。

江湖人常說,藝業不可輕傳,教給人學的容易,那會不值一文半文,丟的更易。江湖藝術是不能輕傳于人的,更不能濫授給他人。不惜一錠金,都舍不得一句春。據他們江湖人說,這春點只許江湖人知道,若叫外行人知道了,能把他們各行買賣毀嘍,治不了“杵兒”(江湖人管掙不了錢,調侃兒說治不了杵兒啦)。

果子行、油行、肉行、估衣行、糖行、以及拉房纖的、騾馬市里纖手,各行都有各行的術語,俗話說叫“調(diào)侃兒”。江湖藝人管他們所調的侃兒,總稱叫做“春點”。今例舉一事,閱者諸君便知那春點的用處。譬如,鄉村里有個搖鈴兒賣藥的先生,正被一家請至院內看病。這賣藥的先生原不知病人所患的是何病癥該病人院鄰某姓是個江湖人,他要叫賣藥的先生掙的下錢來,先向賣藥的先生說:“果食點”是“攢兒吊的粘啃”。賣藥的先生不用給病人診脈,便能知道這家有個婦人,得的是心痛之病。原來這“果食點”,按著春點的侃語便是婦人,“攢兒吊的粘啃”便是心口疼的病癥。然后賣藥的先生給病人一診脈,把病原說出來,說的很對。病人哪能知道,他們院鄰暗含著“春”給那賣藥先生啊!花多少錢亦得買他的藥啊。這賣藥的先生,得了病人鄰居用“春點”把病人所得的病春給他,能夠不費勁兒掙的下錢來。簡捷地說,這就是江湖人用春點的意義。往淺處說是那個意思;往深處說,如同長江大海,用莫大焉。可是這春點用在一處,成為三種名詞,前說江湖人調侃的術語為春,至于點之用處和意義,容談到藝人的藝術類再為詳談。今將江湖中的春點先行錄出,然后再分門別類述談。

管男子,調侃叫“孫食”,媳婦叫“果食”,老太太叫“蒼果”,大姑娘叫“姜斗”,小姑娘叫“斗花子”,小男孩叫“怎科子”,管父親叫“老戧”兒,管母親叫“磨頭”,管哥哥叫“上排琴”,管兄弟叫“下排琴”,管祖父叫“戧兒的戧”,管祖母叫“戧的磨頭”,管妓女叫“庫果”,管良家婦女叫“子孫窯兒”,管男仆叫“展點”,管女仆叫“展果”,管當兵的叫“海冷”,管偵緝探訪叫“鷹爪”,管小綹叫“老榮”,管和尚叫“治把”,管老道叫“化把”,管尼姑叫“念把”,管做官的叫“冷子點”,管大官兒叫“海翅子”,管外國人叫“色(shǎi)唐點”,管鄉下人叫“科郎碼”,管傻人叫“念攢子”,管瘋人叫“丟子點”,管嘎人叫“朗不正”,管好人叫“忠樣點”,管好色的人叫“臭子點”,管有錢的財主叫“火點”,管窮人叫“水碼子”,管好賭錢的人叫“鑾把點”,管天叫“頂”,管地叫“躺”,管東叫“倒”、西叫“切”、南叫“陽”、北叫“密”,刮風叫“擺丟子”,下雨叫“擺金”,下雪叫“擺銀”,管房叫“塌籠”,管店叫“窯兒”,管陰天叫“牖棚兒”,管打雷叫“鞭轟兒”,管吃飯叫“安根”,管挨餓叫“念啃”,管拉屎叫“拋山”,管“走吧”叫“竅”,管打架叫“鞭托”,管害怕叫“攢稀”,管肉叫“錯齒子”,管馬叫“風子”,管牛叫“岔子”,管驢叫“金扶柳”,管買酒叫“肘山”,管喝酒叫“抿山”,管喝醉了叫“串山”,管燒酒叫“火山”,管黃酒叫“幌幌山”,管茶館叫“牙淋窯兒”,管娟窯叫“庫果窯兒”,管水叫“龍宮”,管兔兒叫“月宮嘴子”,管老虎叫“海嘴子”,管龍叫“海條子”,管蛇叫“土條子”,管橋叫“懸梁子”,管夢叫“團黃粱子”,管牙叫“柴”,管字叫“朵兒”,管筆叫“戳子”,管刀叫“青子”,管槍叫“噴子”,管放槍叫“噴子升點兒”,管藥叫“漢壺”,管跑了叫“扯活”啦,管人死了叫“土了點啦”,管婦人懷孕叫“懷兒怎啦”,管寡婦叫“空心果”,管麻子臉叫“梅花盤”,管俊品人物叫“盤兒嘬”,管人長的丑陋叫“盤兒念嘬”,管野妓叫“嘴子”,管車叫“輪子”,管衣裳叫“掛灑”,管穿的闊綽叫“掛灑火”,管穿破衣裳的叫“掛灑水”,管當鋪叫“拱頁瓤子”,管賣當票的叫“挑拱頁子”的,管表叫“轉枝子”,管帽子叫“頂籠”,管大褂兒叫“通天灑”,管褲子叫“登空子”,管鞋叫“踢土兒”,管襪子叫“熏筒兒”,管瞎子叫“念招點”,管社會里的人不明白江湖事的叫“空(kòng)子”。

這江湖人調侃兒用的春點,總計不下四五萬言,著者將這幾十句寫出來,貢獻到社會里。論完全并不完全,因為書的篇幅所限,不能全部發表。容敝人寫到各門各行的時候,將未曾發表的江湖春點,再一一刊出。以上所說的侃兒,系江湖中各門各行通用的侃兒。

財子云:(江湖春點,正名為唇典,上下口唇談出來的典籍,乃江湖人特有的講話方式,作用很多,保持手藝的直傳。唇典傳下來的不多。網上能找到的也就百十句,古書里面查也就幾千余數,剩下的早已淹沒)

從前江湖的人將一句春點看得比一錠金子還重,外行人是一句也不知道的。到了如今因為流行日久,外行人亦能耳濡目染的熏上幾句。敝人在北平的天橋、東安市場、西單商場以及各廟會,常聽見有些個半開眼的人(對于江湖事有一知半解的人稱為半開眼),在各生意場兒調幾句江湖侃兒,所調的侃氏兒盡是普通流行的。至于江湖各行隱語,與他們生意有關,外行還是不知道的。我這江湖的春點,是簡捷地把意義說明,再談金、皮、彩、掛、平、團、調、柳八門生意。

江湖藝人之規律

江湖的藝人對于社會里得百行通。無一行不懂,無事不明,才算夠格。社會里半開眼的人管他叫“生意”,又叫“老合”、吃張口飯的,他們自稱叫“擱念”。念是“不成”的侃兒。沒吃叫“念啃”,沒錢叫“念杵頭兒”,沒有心眼的人叫“念攢子”,沒有眼的瞎子叫“念招兒”。

江湖藝人在早年是全都打“走馬穴兒”,向來不靠長地,越走的地方多,越走的道路遠,越有人恭維說他跑腿的,跑的腿長。可是走那河路碼頭,村莊鎮市,各大省城,各大都會地方,不論天地間的什么事全都懂得,那才能算份腿兒。如有事不懂便擱一事,一行不懂便擱一行。到了哪個地方,事事不明,事事不懂,便算擱了念啦!不用說發大財“火穴大轉”,就是早晚的啃食休想混的上,就得念啃的。吃一輩子生意,由小學到老,亦不敢說到家。

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做事的人,只能懂得他本行的事兒。惟有吃擱念的人,是萬行通的。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沒開過果局子,沒做過賣鮮貨的小買賣,任你多聰明,要買鮮貨,亦得由著人家賺你的錢。買的沒有賣的精。買賣人有三不賣:不夠本不賣;賠錢不賣;不賺錢不賣。到了吃擱念的人,譬如他們沒做過鮮貨行的買賣,得懂鮮貨行的事兒,別人遇事不擱便念,江湖人是不擱不念的。有天我走一家估衣鋪前邊,見有一位老合正買估衣,他要買人家的一件皮袍。估衣行的人認識他是老合,沒多要錢,要十五元錢,這位老合他還要再少花個一兩元錢,明著說不大合適,都是熟人,他向賣估衣的人說:“砸砸漿行嗎”我走到那里正聽到此話,因為我懂得這句行話,估衣行的人管著少給錢、再落落價錢,說行話叫做“砸漿”。我聽他說這句話,我站住了不走啦,聽他們個下回分解。那估衣行的人說:“先生要砸漿,只能砸搖個其,多了不成。”估衣行的人管一元錢調侃兒叫搖個其。那位老合就給人家十四元,把皮袍買走啦。我就知道這位老合夠程度,他懂得估衣行的侃兒,砸了搖個其的漿,他少花一元把皮袍買去。不用往大事上說,就以他買皮袍的事說吧,他懂得估衣行的事兒,到估衣鋪買東西,就能少花錢,那就是懂得一行的好處。諸如此類的推試,老合們要是百事通,有莫大的好處。

說起江湖藝人的規律,非我筆下所能盡述。亦是很多的。他們守其規律,較比其他守規律都好,亦值得人欽佩的。第一是生意人不管認識不認識,亦不拘在什么地方見著,一見面就得道“辛苦”!如若煙臺的老合離開了煙臺,要往青島去做生意,搭輪前往,到了青島不能立刻做買賣,得先到各處拜會。其實在青島的老合亦不是青島的人,亦都是別處的人,他們不過早去些日子。先到青島的為主,后到青島的為賓,行客拜坐客,賓拜主,是江湖人最重要的規律。名曰“拜相”。拜會同道的人亦有許多的好處,譬如變戲法的人由別處到了青島,要做生意,趕巧了各雜技場兒沒有閑地,要做買賣沒有地,焉能掙錢。如若按著江湖的規律,不做買賣,先拜會同道,與同道取了合啦,能夠有人讓給他塊地,讓給他個場兒,叫他們掙錢吃飯,還能把當地的風土人情一一詳告,到了掙錢的時候,能夠又容易、又多掙。譬如,要是到了青島,他自尊自貴不按著江湖的規律拜會同道,若趕上雜技場兒沒有空閑的場兒,不惟沒有人讓給他場兒做買賣,要和誰打聽當地的風土人情,亦休想有人能告訴他。

江湖藝人是最有義氣的,拜會同道還有一種大好處,如若不愿意在青島做買賣,當地老合們能夠給他湊盤費,叫他另往別處去做生意。大家湊路費的事兒是司空見慣,并不出奇。江湖人做生意,在各省市的雜技場撂地兒,亦有一定的規律。譬如一個市場之內有兩檔變戲法兒的,若是拉場子做生意,必須兩檔子戲法隔開了,離著三二個場子才能行,絕不能挨著上地。市場的地方很寬大,能容得開多少檔子玩藝是那樣的;如若市場地方狹窄,容納不了兩檔子玩藝,沒法子辦了,亦許打把式賣藝的挨著打把式賣藝的,說書挨著說書的,賣藥挨著賣藥的,可是挨著做買賣,亦最少要相隔一丈地才成。江湖人管江湖人尊敬的稱呼都稱“XX象法”,挨著做生意,亦得“相挨相,隔一丈”。

江湖人的玩藝是各有專門,不論研究出什么玩藝,都能久看不煩,百聽不厭。它還有興隆地方繁華市面的好處。想當初東安市場剛開辦的時候,并不是盡做買賣的商家,在那時候,東安市場的雜技場兒較比如今的天橋兒還齊全、還熱鬧哪。近年來東安市場成為了大商場啦,那東跨院里的雜技場兒還要保存哪。設若那個雜技場兒取消了,那東跨院里就沒有人去了。生意場兒,吸引觀眾的力量亦是非常大的。

到了鄉間,不論是哪個地方,要是有人提倡在那里創立個集場,或是在那里創辦個廟會,為首開辦的人得先邀生意檔子吸引觀眾。興隆方面要是沒有生意檔子參加,任他辦理得多善,亦吸引不住人兒;關外的岳州會,關里的邦州廟,可稱得起最有名兒的廟會吧,那“海萬”的“神湊子”,亦以生意檔為主體。各鄉鎮的會首都和生意人聯絡。如若要開廟、立會,都和生意人首領商議,請些生意檔子,才能開廟立會哪!

那么,生意人的首領又是誰呢據江湖人說,生意人的首領是賣梳篦的,哪里有新開辦會,和他商議好了,他就能把各樣的生意約來,他還得幫著會首們來指定文武地來。什么叫文呢哪叫武呢拉洋片的、變戲法的、耍狗熊的、打把式賣藝的,都是武買賣、武生意。唱大鼓書的、唱竹板書的、賣梳篦的、賣刀剪的、賣藥的、算卦的、相面的,都是文買賣、文生意。文檔子挨著文買賣,武買賣挨著武生意。譬如有四檔子文生意,當中間來檔子武生意,鑼鼓亂響,吵的那四檔文生意說話亦不得說,聽什么亦不得聽,那就不用干了。各廟會的文武地兒亦有一定的秩序。譬如某處有個廟會是四月初一吧,到了三月的月底,各樣的生意,各樣的玩藝就都來齊了。會首與賣梳篦的事先把地均配好了,初一清晨早起,各種的生意,各樣的玩藝,就都按著秩序上地。各樣的玩藝都上了地啦,可是變戲法的還不能開鑼、打把式賣藝的也不能張嘴兒,……各樣生意,都得等著會頭。如若那賣梳篦的一張嘴,你瞧吧,各樣的生意,全都張嘴,打鑼的、敲鼓的、喊嚷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誰有能耐誰掙錢。沒能耐的圓不上粘兒,跟海子里的鹿一樣愣著。倘若會首們向生意人故意的為難、或是故意刁難,勒索銀錢,把錢要的離了范圍,生意人們商議好了,給他們“叩棚”,由賣梳篦的把攤子一收,挑著擔子,圍著各玩藝場兒一轉悠,您瞧吧,老鄉:變戲法的不變了,唱大鼓的不唱大鼓書了,文武兩檔的生意全都收拾起來不干了。多咱把所爭的問題解決了,那賣梳篦的一上地,各樣的玩藝才能上地。如若賣梳篦的挑著擔兒離開會場遠走了,凡是玩藝兒亦都一檔子跟著一檔子的全都“開穴”。任他會首有多大的本領,亦留不住一檔子的。江湖人的團體是這樣團結的。都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即是外鄉人難惹本地人)。惟有江湖人是不怕的,可說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財子云:(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面,只有是成行得體系,都有一套說不清道不明的規矩,祖宗傳下來就是如此,破之不祥,連先生說了很多了,老財也來舉個例子,好比屠夫一行,就又老規矩言三代隔一代,不能代代傳,也就是三代當中必須有一代要轉行做別的,要不然就是壞了祖宗了規矩。這一行生殺一刀,沾血太厚,所以必須用一代人去緩沖,話說當年三國猛將張翼德以前便是屠行,但傳到他正好第三代,張飛干了幾年就噩夢纏身,落下了個不敢閉眼睡覺的毛病,最后不得不轉而行武,征戰天下。)

江湖中之老合

社會里的人士管蒙騙人的方法叫生意。又叫賣當的。凡是生意人都是老合。有些半開眼的人對于坤書館、雜耍館子男女藝人叫做老合。其實,老合不止他們。說老合的范圍是極其廣大,其系統派別最為復雜。在我老云所說的金、皮、彩、掛等門,與風、馬、雁、雀四門,窮家門,騙術門等等的門戶中的人都算老合。

老合們是跑腿的,天下各國、我國各省都能去到。越去的地方多,閱歷越深,知識越大,到處受人歡迎。像已故的幻術大王韓秉謙,他到過外洋各國。中國各省市、各商埠碼頭走闖江湖的朋友聊大天談起他時,都稱韓秉謙才是個“腿”哪!這樣的稱呼在江湖中為至尊至榮。故此,江湖人自稱“我們是跑腿的”。

我向江湖人探討過多少次,他們江湖人群名詞的侃兒,是否叫老合江湖中的老人說他們生意人,不論是金、皮、彩、掛、風、馬、雁、雀,窮家門,只要是江湖人,都叫“吃擱念的”。“擱念”兩字,是江湖人群名詞的侃兒。與那國家、團體、學校、社會的名詞兒是一樣。

吃擱念的某甲與吃擱念的某乙,原不相識,兩個人在一處相見,談起話來,只要彼此說:“咱們都是老合,以后得多親近。”甲乙二人從此就能親近。老合兩個字,是擱念行里公名詞的侃兒,我向江湖人問過,老合這句侃兒是怎么個意義老江湖人說,這句侃兒很深奧。凡是江湖人,若能按著這句話去做事,事事都成。按著這句話去闖練,什么地方都走得通。他說了個極小的故事叫我悟解。我老云就由他一說這小故事而開了竅啦!還成為半個老合(還沒夠整個的哪)。

他說,有個茶館買賣不好,無人照顧,雇了個懂得江湖事的伙計。這個伙計姓王,他自稱傻王,可他不傻,亦不裝傻,他就在茶館里運用老合的方法。譬如有個茶座由外邊走進茶館來,手里拿著個鼻煙壺。伙計給他沏壺茶,瞧見他將鼻煙兒壺放在了桌上。傻王一看這煙壺的成色,亦就值個幾毛錢,他張嘴就問:“您這煙壺幾塊大洋買的?”這人說:“才六毛錢買的。”傻王就能失聲說:“真便宜,您真會買東西。李四爺前天花兩塊錢買了個煙壺還不如您這個哪!”這個茶座聽伙計這樣恭維他,心里覺著痛快,亦很喜愛傻王。天天不往別的茶館去了,就專在傻王這里喝茶。其實,他喝茶給水錢,擦臉給毛巾錢,這里并不便宜,只因傻王會使老合方法,見物增價捧人家,捧對了,將主顧拉住了,買賣就能日日見好。“死店活人開”,這句話誠然不假。我聽他說傻王能夠見物增價,感覺著心地豁朗。他會使老合的手段,見了什么人說什么話,迎合他人的心理,說話行事,碰著人的心眼,樣樣事辦出來叫人喜歡,句句話說出來叫人可心。可心與馬屁的意思不同,千人所喜,準保發財。

某江湖人還說個小故事。他說,有個茶館兒,買賣很為發達。天天茶座擁擁擠擠,走了一撥,又來一撥。掌柜的與伙計鬧了意見,將伙計辭退了,另換個伙計。這個伙計不會說話,有個茶座兒,桌上放個鼻煙壺,他瞧著亦就值個幾毛錢,他問人:“你這個鼻煙壺是多少錢買的”人家說:“一塊大洋。”他把嘴一撇道:“一塊錢不值,你買貴了,簡直的上了當啦!你不會買東西。”這個茶座就瞪了他一眼。又有個茶座兒說:“伙計,你給拿個干凈的茶壺。”他說:“都干凈。不干凈誰使呀!”人家問他:“水開嗎”他說:“你不放心自己上茶爐看去!”有人說:“伙計,你很是忙啊!”他說:“不忙吃什么!”他句句話說出來叫人不痛快,大家給他起個外號叫“倔勞”。一樣花錢,哪個茶館不能喝茶,誰跟他謳氣日子久了,是喝茶的都不來了。這個茶館掌柜的覺悟了,將他辭退。他還說:“此處不養爺,還有養爺處!”

他說了這段小故事,我受了啟發,覺得哪里的人都喜歡老合的順情說好話。又覺著話是開心的鑰匙。說話行事要研究不好啊,一生的事業絕不能發展。如若將這說話的本領學到了,投人所好行事,一生的事業何愁不發展。老合的一舉一動,不論遇見了什么樣的人,亦能說到一處,絕不會處處碰釘子。老合的意義有多么偉大,非我一人所能道盡。我只知有官場中的老合,商家的老合,行伍中的老合,工匠中的老合,種莊稼的老合,讀書中的老合,社會里處處都有老合,不過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生、旦、凈、末、丑,所扮的角兒不同就是了。

老合的手段很多很多的。只是一樣,要學很不易。因為他們的手段是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有心領神會的聰明,管保樣樣能夠學到。就是我老云五十多歲了,明白些江湖事兒,亦有些人管我叫“江湖老合記者”呢!

財子云:(知道什么是江湖,最重要的也就要清楚,什么人是江湖人,也就是老合,連先生對老合的理解,多少有些外行,老合這一個牌子絕對不僅僅于此。不過老合的便利卻是真的,在過去要是有一個老合的身份,不拿盤纏都能走遍天下,以后各行講解的時候老財在為大家詳細剖析一下,我所認知的老合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已經當代社會的老合都以什么樣的身份和形式在生活!”

上一章  |  千門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千門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