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劉禪這么說了,法正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打算:“陛下,微臣倒是覺得可以試一試!如今我大漢,一統天下之勢已成定局,何時一統,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那公孫淵就算有割據一方的野心,但卻無相應的實力,只是稍微聰明點的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
公孫氏占據遼東,追根究底還是當初前漢所冊封的,其占據遼東名正言順,這些年雖割據一方,不曾上貢稱臣,但其鎮守遼東,保一方安定也算有功。
如果公孫淵現在兩不相幫,將來陛下滅了魏國,公孫淵與陛下虛以委蛇,表面歸順背地里卻心懷鬼胎,如此陛下想要進攻遼東還沒有借口。
若無借口進攻,遼東上下軍民一心,想要滅了公孫氏還沒那么容易。
故而微臣以為,陛下可遣使往遼東面見公孫淵,讓其從后方進攻魏國,如其答應,可許諾其遼東太守一職。如其不應,將來陛下滅了魏國之后,也有進攻遼東的借口啊。”
劉禪之所以不同意法正的計策,乃是因為劉禪知道歷史上孫權曾經也拉攏過公孫淵,孫權在其手下吃過虧。如果現在劉禪也去拉攏公孫淵的話,只怕結果與孫權差不多。
但是這個時空,孫權與魏國是盟友關系,孫權自然不會跑去拉攏公孫淵,在魏國的背后捅刀子。
因此到現在,大漢境內并沒有流傳出多少關于公孫淵的事情,沒有事件流傳,就難以推測其性格。
法正不清楚公孫淵的性格,有此一謀也是理所當然的。
并且法正說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
公孫氏執掌遼東是當年董卓時期冊封的,雖然是董卓所封,但名義上還是東漢朝廷封的,如今公孫淵執掌遼東,并沒有不妥。而且其治理遼東,確實有功。
因為劉禪這邊代表的也是大漢,如果公孫淵不明著幫助魏國,將來劉禪滅魏,沒有足夠的理由,進攻遼東是不義之戰。
此時派人聯絡公孫淵,如其答應攻魏,自然是皆大歡喜,如其不應,將來滅了魏國打遼東也有借口。
這確實是一舉兩得的計策。
只是法正卻是忽略了一件事。
眼下大漢是可以派人從幽州走小路秘密趕往遼而不被魏國發現,但公孫淵那邊應該是魏國的細作。
大漢派遣使者前去拉攏公孫淵,只怕是瞞不過魏國細作的耳目,公孫淵答應了還好,反正魏國對公孫淵一直是處于防備的狀態,魏國就算知道了,也無傷大雅,反而會調集更多的兵力去防備公孫淵。
可公孫淵要是沒答應呢?
魏國會不會借題發揮,反過來將公孫淵拉攏到反漢的陣營之中?
另外大漢是天朝上國,公孫淵只是偏安一隅的小諸侯,,天朝上國屈尊降貴去拉攏小諸侯,公孫淵答應了還好,若沒有答應,豈不是會損害大漢的國體?
劉禪看了看法正。
法正拱手說道:“陛下,微臣會挑選能言善辯之士,先入草原,假扮成胡商進入遼東,必不會折損大漢國體,肯請陛下答應!”
劉禪心知法正計策難以起到效果,顧及大漢的顏面問題,本想要拒絕的,只是見法正如此,心中又不忍拒絕。
法正善奇謀,執政治民非其強項。
大漢早年立足于益州,益州多山地,行軍打仗往往有許多不同的方略。
比如出秦川,就有很多種進軍路線,進軍路線不同,又衍生出很多不同的作戰方略,因此在益州時期,使用奇謀往往能起到奇效,劉備在時就非常器重法正,行軍打仗多會帶著他。
只是后來大漢奪取了隴右之地,大漢漸漸進軍中原,與魏國作戰大多是數萬兵馬的碰撞,比拼的是戰陣這些方面,所用計策也多是堂堂正正的陽謀,很少用到陽謀。
因此劉禪就很少帶著法正行軍打仗,而是將他留在中央。
而法正雖然貴為三公,但由于不太精通處理政務,留任中央之時,在重大要務上,也多是由龐統,徐庶做主。
如今劉禪好不容易將他帶出來一次,加上剛才劉禪又任命諸葛亮為兗豫總督,這讓法正感覺有些受到冷落,故而想出此謀,想要為大漢統一盡一份力。
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眥必報,這種性格其實在朝堂之上站不住腳,因此法正平日里也得罪了不少人,許多人都上書彈劾法正。
劉禪自然是會護著法正的,只是其貴為三公,又不好挾私報復,所以平日里心情方面,難免有不順之處,心情不順,這身體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法正生于公元176年,今年已經五十有六,如今已是頭發花白,時不時還生點小病。
劉禪心知以法正目前這種狀態,只怕是為大漢效力不了幾年了,如今法正難得獻計,若不答應,只怕寒了老臣的心,點了點頭道:“此計卻也不錯,如能拉攏公孫淵,對我大漢來說,也是一大助力。
朕便書一道圣旨,冊封公孫淵為幽州刺史,令賜公孫淵金銀珠寶若干,由愛卿物色人選,前往遼東游說公孫淵。”
劉禪心知,如果計策失敗,法正顏面無光,只怕會因此產生心病,所以故意夸贊法正的計策。如此計策不成,劉禪也會分擔一部分責任。
“多謝陛下成全!”法正聞言大喜。
劉禪提筆當即書寫了一份圣旨,蓋上大印之后將圣旨交給法正,說道:“拿去吧!”
“是!”
法正領了圣旨,出了皇城便來到了太常府衙,找上了老友張松。
法正來此,卻是向張松求才來了。
一般出使的任務,是由大鴻臚負責,只是鴻臚卿蔣干不在洛陽,法正只能退而求其次,向張松借才。
張松乃是太常卿,負責的是宗廟禮儀這一類的事務。太常治下的人才,多精通禮法,只要從中挑一個善辯之士,同樣能出色的完成出使的任務。
太常府衙大殿,張松正對著一群人發號施令:“你們幾個負責修繕宗廟,你們則負責修繕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