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時間,足夠讓一個消息在京師范圍內傳得夠廣,夠深。對于這樣的盛事,京師上下幾乎全都在期待。特別是白桿軍在第二日傍晚押送來四百九十三個女真韃子,并很多首級時,就更是轟動了。
“你們知道么?原本這些俘虜都是要押送去永平重建家園的。可皇帝這次特意下旨,說要拿這些俘虜祭奠大明忠烈!”有消息靈通人士大聲說著自己聽來的消息,頓時吸引了一大堆人。
劉老三也是這些人之一,驚訝地確認道:“真得么?這樣的話,那些大明忠烈在泉下有知,也算是含笑九泉了。四百九十三個女真韃子,真得好多啊!”
“要不是路上又死了些,都有五百出頭呢!”那消息靈通人士鄙視了下,而后又爆料道。
有一名年紀比較大的老者搖頭感慨道:“真是難得啊!就女真韃子來說,似乎以前的毛帥獻過一些。在老夫的印象中,其他就沒有了!”
以前是毛逆,是罪人,就算同情毛文龍的百姓,也不敢公開議論。可此時朝廷給毛文龍平反的旨意也已公開,這些百姓便都公開討論而沒有絲毫顧忌。甚至因為他們恨袁崇煥,順帶著就更同情毛文龍了。
其他人聽了,都想起往事,不由得唏噓不已。
劉老三見此,便開口扯起話題道:“這些天可沒聽過有什么大戰啊!這些女真韃子是怎么就被白桿軍抓了的?還是生擒,這可是大功啊!”
“你一說這,我就不由得怒火中燒!”那消息靈通人士一聽,立刻憤恨地說道,“這些女真韃子是到張家口外和晉商來催糧要物資的,不過他們不知道那些該死的晉商已被皇上誅滅九族,被白桿軍假扮晉商陰了,才能一下抓住那么多女真韃子的!”
一聽這,頓時,這些人都火大,忍不住紛紛開罵那些已死的晉商,把那些晉商的十八代祖宗拿出來又論了一遍。
過了好一會兒,似乎罵舒服了,那消息靈通人士才說道:“據不可靠消息傳聞,白桿軍立下如此之大的功勞,咱大明唯一的女將軍要封爵了!”
“哇,這么厲害!”劉老三一聽,忍不住驚訝,一個娘們而已,竟然靠著戰功封爵,真是大明眾多將領汗顏了。
其他人也是感慨,或者是這邊的消息勁爆,很多人接二連三地圍過去,越聚越多,而后幾個消息便被反復提及,并迅速擴散。
時間轉瞬即過,大典之日來臨,凌晨時分,宵禁剛結束。京師百姓竟然紛紛擁出家門,就似乎他們早已在家中等待多時,就等著宵禁結束,就迫不及待地出門。
如果從京師上空看去,無數的人頭,突然從房子里冒出來,在大街小巷匯聚成無數條溪,而后匯聚成河,擁入奉天門廣場。
這樣的規模,讓官府意料不到,以致于沒有第一時間派出維持秩序的軍卒。不過幸運的是,幾乎所有的百姓,都沒有因為人多而失去秩序,發生碰撞打架甚至騷亂的情況。
每個人的臉上,都很莊重,情緒平靜,猶如是去參與一件對他們來說,非常重大的事情。又或者,是在朝圣!
沒有多大一會功夫,奉天門廣場上便滿滿地都是人頭了。后面晚到的那些,則守在了兵部通往奉天門廣場的街道兩邊。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大明忠烈的骨灰令牌將會從兵部送到大明忠烈堂。
典禮還沒有開始,到了廣場上的百姓,便紛紛打量觀察那座大明忠烈堂。對于用皇帝特意發明的水泥所修建的這座宏偉的殿堂,他們是很好奇的。
這座大明忠烈堂,給他們的第一感覺,便是宏偉、壯觀、新奇、莊嚴。讓他們看了之后,不由自主地感覺,就是這座大明忠烈堂是大明除了皇宮之外最好的殿堂了。
正在這時,五城兵馬司的人馬終于到了,領頭的千戶一頭的汗,不過看到廣場上井然有序,不由得抹了把汗,趕緊讓手下站崗境界。
沒過多久,錦衣親軍從奉天門出來,就部署在忠烈堂四周。那些旁觀的百姓一看,便知道大典快要開始。頓時,一個個激動起來,不知道這次的大典會是什么樣子的!
他們又等了一會,只見奉天門中又出來了很多人。定睛細看,這些京師百姓便發現,是首輔溫體仁領著左右兩列文武百官來了。
每一位官員,都穿著正式朝服,顯得很莊重。他們的臉上,同樣很莊重,就算他們心中有別的想法,可在大眾廣庭之下,他們也必須莊重。這么一來,奉天門廣場上,莊重地氣氛,頓時就提升了一個檔次。
忽然,城門樓上,“轟轟轟”地響起三聲空炮響,而后一個很尖的大嗓門響起:“皇上駕到!”
頓時,首輔溫體仁帶領文武百官面向奉天門,躬迎圣駕。廣場上的觀禮百姓,則紛紛跪下迎駕。
錦衣親軍所警戒出來的御道,并不是從奉天門一條直線通往忠烈堂門口,而是繞了一道弧線。
對于此,當時溫體仁并禮部官員認為,該是直線為好,且皇帝貴為天子,不用出迎,由首輔出面就已經夠高禮遇了。不過,他們誰也沒想到,崇禎皇帝很是堅持,讓他們也無可奈何,最終就只能這樣了。
在萬眾期待之下,崇禎皇帝出現了。這一次,他并沒有再穿金盔金甲,也沒有騎馬,而是按正式禮儀出場。不過并沒有遮擋,卷起簾子,能讓他看到外面,也能讓外面看到他。
崇禎皇帝一出奉天門,就開始聽到系統發出了連綿不斷地“叮叮”提示聲,在聊天群的左下角,那成就值數字不停地刷新,個位幾乎就看不清,只有十位才能看到12345等數字,猶如秒表一樣在跳動。
對于成就值這樣的增長速度,崇禎皇帝還是滿意的。他心中想著,不就是20萬成就值么,很快就會有了!
御駕來到大明忠烈堂前后,崇禎皇帝就站在一根豎桿所在的平臺一側,面對文武百官,莊嚴地宣布大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