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要在河套平原站穩腳跟的最關鍵一點,就是得有足夠的吃食能養活這里的人。因此,對于徐光啟的到來,洪承疇自然是樂意之極,早就盼望多時了的。他表現出來的熱情之高,不止是官位的問題,更多的是發自肺腑。
于是,接下來的幾天,堂堂歸化總督和大明禮部尚書都撲在農事上,和老農們在一起,討論著怎么在河套種下帶來的那些農作物種子。這些事情被河套百姓,特別是那些流賊出身的兵卒還有從秦晉兩地遷移過來的災民而言,都份外感動。
“要是我們米脂縣縣令有兩位大人的心思,我們當初都不會起來鬧事了!”
“對啊,要是我們府谷縣有兩位大人一半的心思,我們也不會跟著王嘉鬧事的!”
“我們大明還是好官多啊!”
大明百姓所求其實真得不多,除了極個別人之外,只要能活下去,誰都不想提著腦袋造反。因為崇禎皇帝的重視,兩位大明高級官員的身體力行,無形中凝聚了河套地區人心對大明的凝聚力,這表現在他們具體的巡邏,訓練,開荒、建筑等事情上,效率都高了不少。
楊嗣昌則暫時還不用操心農事方面,他領著家丁先趕去了包頭,視察地形,統籌人力,準備趁著寒冬到來之前,先大干一場。
至于卜石兔那邊,從洪承疇先前派出的夜不收回報,似有不甘,但光憑他自己,還不敢來侵犯河套地區,似乎在游說其他部族,暫時未有東來的跡象。
楊嗣昌對卜石兔不放心,就把他爹楊鶴派給他熟悉草原事物的家丁都派了出去,作為他的使者,前往西邊各部族去探聽口風、動靜,實施他向皇帝所獻策的拉攏敲打分化之策。
而此時,在京師的崇禎皇帝,正在接見軍器局局長畢懋康。不用說,從他們的笑容上看,就知道是有好事,只聽畢懋康帶著欣喜稟告道:“陛下,臣嚴抓鋼鐵鍛造,目前已經打造了三百多把自生火銃,其點火率達到了七八成之多!”
崇禎皇帝一聽,不由得大喜。明末雖然有了燧發槍,但除去炸膛的因素之外,啞火率也奇高,這導致大明軍隊中始終沒有推廣燧發槍。之前和畢懋康討論之后,知道是擊火裝置的問題,如今看來,畢懋康嚴抓質量,點火率有七八成之多,算是合格了。
他還沒來及說話,畢懋康又在稟告道:“臣根據陛下所說流水線作業的想法,把燧發槍的打造進行分解,如今也已經熟悉起來,相信以后一把燧發槍的打造,能比以前早完工不少時間。”
崇禎皇帝聽到這個,卻不是很滿意,過去了這么久,才打造了三百多把自生火銃,這效率,還是比自己想象中的慢。要知道,軍器局也是有足夠的人力工匠可用的。
這么一想,他便站了起來,對畢懋康吩咐道:“走,朕親自過去瞧瞧!”
畢懋康是知道皇帝的本事,知道皇帝過去,搞不好就能崩出個奇思妙想,就能改進方法。如果他是普通的大明官僚,可能心底不會歡迎皇帝去指導工作。畢竟這是找出不足,是件丟臉的事情。可畢懋康是技術型官員,熱衷火器制造,如果皇上能指出改進火器制造,對于他來說,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此,一聽皇帝要過去看看,當即大喜過望,這次帶過來的樣品,也不讓呈送御前,直接去軍器局看就是了。
崇禎皇帝自然不會擺譜駕臨,而是如同去京營一般,輕車簡從,就效率很高的到了軍器局,由畢懋康陪同,詳細介紹了一道道工序流程和相關說明。
這時候,不管是佛朗機炮還是火銃的槍管,多是鍛造為主。一般是事先確定重量,而后根據重量分為單筒結合式鍛打和雙層復合式鍛打。不過因為銃管較長,還需要進行多節結合,如此一來,特別是質量更佳,也更科學的雙層復合式鍛打銃管的工時消耗,自然也就多了。
銃管質量的好壞,是否容易炸膛的一個最為關鍵的工序,就是多節結合,也就是鍛接銃管。鍛接不密的銃管,就容易在這結合處炸裂。明末火器的炸膛,多數原因就是如此而來。
檢驗這一關的手段,是往銃管中灌入開水,而后觀察接口處,如果有漏水的地方,則要重新燒熱鍛打結合。如果質量把控不嚴,可以想象,都能漏水的銃管,能不炸膛么?!
不過崇禎皇帝參觀軍器局打造火銃的一個最大收獲,是知道了此時銃管鉆膛的實際操作。
這個操作是把銃管吊在鉆架上,要用墨線吊準,不能又絲毫偏差。銃管固定在木架上下方,上方放入帶有鉆頭的鉆把,鉆把上系有皮條,由人力拉動皮條,通過皮帶傳動鉆把,進而轉動鉆頭,實現對銃管內壁的鏜銑。
這么一來,就需要兩個人拉著皮帶對鉆,另外還有一個人在旁邊用鐵夾提著鉆根,以便使鉆頭自由旋轉。
就這么鉆,鉆到一半后反過來從另外一頭鉆,一直到鉆通為止。而且鉆通的地方,還要注意吊線以保證不致錯位。到這還沒完,用完短鉆之后,還要用長鉆再鉆。自由經過這么多工序后,才能保證銃管筆直。
不過到這其實還沒完,還需要用小銼插進膛內來回轉動,使銃管內壁光滑,這才算一根銃管完工。
一把火銃耗時用工最多的就是這銃管的打造,在這個時候,要用一個月時間才能打造一根合格的銃管,而且就這時間,還是熟練工才能達到。
崇禎皇帝看完整個流程,立刻就覺得這種銃管的制造,不但浪費大量人力,而且還耗時這么多,絕對是需要改進的。而改進方法對于后世穿越過來的人來說,有一個很簡單的改進方式,那就是用蒸汽機帶動鉆頭來鉆銃管,就能由三個工匠減少到一個人,而且還能日夜鉆,效率的提高自然就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