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朕就是喜歡偷怎么了

第264章大考來襲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1-03-09  作者:共賞清歌
田覓是個典型的嬌嬌女,柔弱清純,是一朵溫室里的花朵,能夠激起男人的保護欲。

但同樣的,她的優點也正是她最致命的缺點。

這樣的性格,適合嫁一個小康之家的文士,風花雪月,不愁吃穿,卻也不用擔心內宅斗爭。

可現在,她卻因為父輩的欲望,陰差陽錯進了宮,還得到了帝王的寵愛。

如此盛寵,可不是任何女子都能承受得起的,要是她不能迅速蛻變,適應殘酷的宮中生活,恐怕結局難料。

劉志也知道她性格柔弱,盡量給了她庇護,可他畢竟是皇帝,不可能把心思都放在一個女人身上。

他還有百廢待興的國家,還有錯綜復雜的朝堂,后宮中女人眾多,即便是寵愛,也不可能只給她一人獨有。

所以,從始至終,他從未想過要讓田覓當皇后,一來她沒這個能力,二來她確實不適合。

何況皇后與寵妃不同,還關系到了朝堂的格局,田覓的父兄都是無能貪婪之輩。

而鄧演卻進退有度,正直無私,是國之良臣,孰優孰劣,一眼就能見高下。

而且他與鄧猛之間也一樣有感情,只是這種感情與田覓之間那種純粹的男歡女愛不同。

反而更接近于一種伙伴與親人的關系,細水長流。

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摸爬滾打,鄧猛也逐漸成熟起來,完全能夠擔得起后宮之主的責任。

她心性堅定,也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用不著劉志替她操心。

反觀田覓,若是一出宮斗劇,把她放在皇后的位置上,恐怕活不出三集。

很快,宮中就傳出了消息,陛下欲立貴妃鄧猛為后,只是先皇后大喪,要等一個月之后,才能正式定下名分。

這也是為了保護鄧猛,免得將來有人說她過于迫不及待。

得到郾太后的消息,鄧猛也長出了一口氣,在陛下心中,她終究還是有一席之地的。

當初誅殺梁冀之后,劉志曾經給過她選擇的機會,那時候,兄長就說了,如果她執意留在皇帝身邊,就要學會隱忍。

學會永遠都在那里安靜的等待,不爭不妒,不驕不躁,等著劉志每次回頭,她都在那里含笑靜待。

那時她就知道,她和劉志之間,永遠是她付出更多,愛得更多,所以沒有資格去爭。

剛開始,她不明白兄長的叮囑,也曾一度沉溺在他的溫柔中,直到現在,才真正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有孕在身的田覓,自然也受到了朝廷內外的關注,為了安撫她,讓她安心養胎。

劉志承諾封她為妃,若是能誕下皇子,還能更進一步,位列四妃之一。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不久,郭婕妤也查出有孕,為后宮更添喜訊。

鄧猛欣慰之余,也悵然若失,陛下對她的恩寵也沒斷過,可偏偏到現在為止,就再也沒了音訊。

只能說,是她命中注定的吧。

最開心的莫過于郾太后了,哪個母親都希望看到兒子開枝散葉,子孫滿堂。

朝廷上下也格外高興,只要后宮中不斷的有人在懷孕,就證明大漢氣運衰弱的流言不攻自破。

即使這兩位不能生下皇子,后宮美人那么多,總有一人能生下繼承人的。

整個夏天不但宮中喜訊頻傳,全國上下也都風調雨順,沒有出現大的洪澇災害。

之前民間有傳言,說雪災之后必有旱災,搞得朝廷內外都神經緊張,各地都早早的開始蓄水預防。

現在終于平安度過,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夏末,如期舉行了封后大典。

鄧猛的皇后冊封大典十分隆重,比之當年梁女瑩的儀式規模,更勝三分。

慶典在南宮崇德殿前舉行,文武百官都到場參加,郾太后親自為她授予了皇后金印。

隨即是開宗廟,將皇后的名字寫進去,再由大國師張道陵,為新任皇后祈福。

慶典之后召集宗室命婦和各個有品級的夫人,在芳林園舉辦了盛大的宴會。

與此同時,劉志下詔封國舅鄧演為承恩公,宣夫人進為一品,就連楊宜也封為陽城君。

只有其繼父梁紀,因為受到梁冀一家的拖累,沒有得到任何的封賞。

盡管無實權,也無世襲的特權,但這份榮耀依然讓人羨慕不已。

而鄧演卻愈發低調,幸好鄧家人口簡單,除了一個調皮搗蛋的鄧遠之外,其余幾人的性格都不張揚。

鄧遠如今也十六歲了,確定了出仕無望,干脆把興趣轉到了學做生意上。

現在白日里在學校讀書,晚上跟在酒莊里當學徒。

這是鄧演給他提的的條件,不管決定做什么,都必須要先讀好書。

鄧家一直經營著陛下的釀酒作坊和酒莊,因為是獨家經營,所以生意興隆,日進斗金。

在京師和各州府都有分店,有皇家背景,自然不用擔心虧損,何況他們做的全都是達官貴人的生意。

鄧演如今既要辦學校,又要騰出精力來經營酒莊,確實十分的辛苦,若將來鄧遠能夠分擔一部分,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皇后冊封儀式之后,時序便已經進了八月,金風送爽,桂花飄香,大漢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正式開始。

三年前的那一次考試,實際上并不成熟,只能說是一次探索之舉,也是從舉察制度到考試制度的轉型。

如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科舉,經過三年來的層層考試,有資格到京城參加殿試的,總共也只有三千多人。

由于童試時報名人數太多,又良莠不齊,所以各地采取了加大考試難度的辦法。

其結果很慘烈,直接在第一關就刷下來一半還多,以至于后面的縣試和州試,不得不放寬條件。

就這樣,能夠順利走到京城的,也只有這么多。

從正月之后,就有些外地考生陸續往京師趕了,一部分是想路上趁機游學,還有一部分是想早點到京城來探探路子。

總之,夏天的時候,到達京城的考生就已經占了一多半,有些世家子弟寄住在本家或者親朋家中。

而另一些出身寒門甚至是商家的考生,就只能住在客棧里,一時之間,京師但凡像樣點的客棧,都住滿了人。

當然,財大氣粗的也會自己租賃房屋居住,這樣要方便得多。

這些考生每日里都會參加各式各樣的集會,有的是文士之間舉辦的,也有些達官貴人的宴會,也就是廣撒網,結個善緣。

說不定其中哪個金榜題名,一飛沖天,將來要是出息了,也能有個香火情。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部分學子因為文采出眾,賦了首好詩,或者做了篇好文章之類的,

立刻就會名聲大噪。

馬上就會被引薦給豪門大戶,或者是名宿高士之類的,這種事情都是兩廂情愿,雙方獲利。

對于豪門來說,這就跟以前眷養門客,或者是收容附徒一般,賭的就是對方日后的前程。

這也是壯大家族的一種方式,而對于考生來說,能夠受到當權者的青睞,以后在官場上就要順遂得多。

否則無依無靠的,光是自己孤軍奮戰,何年何月才能出頭。

這些流傳的詩集文章,劉志案頭也都有,沒事翻了翻,有幾首詩還真不錯。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不能保證每首詩都是本人自己做的,也不排除花錢請人帶筆,就為了揚名立萬。

這些都是虛名,將來考試的成績才是硬道理。

何況有的人詩才敏捷,一做詩就才思泉涌,可偏偏寫文章卻不行,策論更是一塌糊涂。

會寫詩,但不會當官的人,后世比比皆是。

相比起來,劉志反倒覺得,漢代重策論輕詩文,在考試中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為文人,可以去做一些文職,也可以去做老師或者專職詩人,但若是去做行政長官,甚至是帶兵打仗,那只能說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場災難。

也因此,劉志在確定科舉制度之后,完全關閉了舉孝廉的制度,卻部分地留下了征辟制度。

就是為了給有特殊才能的人,留下一個進階的道路。

只是征辟制被嚴格化了,要求也很高,如果確實有某方面的超卓才能,征辟之前,也要經過相關專業人士的特殊考試。

只有合格以后,才能得到任用。

而且征辟制度,都是有特定的官職,不是什么樣的官職都能擔任的。

所以在科舉這一塊,劉志始終將策論的地位放在第一位,有行政才能或者刑獄才能,更適合為官。

考試的日期定在八月初八、初九這兩天,是由欽天監和太史令共同算出來的吉利日子。

劉志覺得正好,考完后剛巧可以在八月十五這天放榜,正合了后世蟾宮折桂的典故。

今年的考試與去年相比,更加隆重也更加正規,至于地點,同樣是在太學中。

沒有任命主考官,由他自己掛名兼任,但卻同時任命了三位臨時副主考。

一位是翰林院主編胡廣,一位是國子監祭酒,另一位則是秘書省大學士尹頌。

這三個人各代表了一類勢力,翰林院和國子監都偏清流,尹頌則代表了朝廷文官集團。

當然朝廷大佬這么多,一品大員也有好幾位,之所以選擇尹頌,一來他為人剛正不阿,不會徇私舞弊。

二來他是個獨臣,劉志也有意讓他通過這個機會,培養一些門生,免得過于勢單力薄。

畢竟朝堂之上講究的就是個平衡,但如何平衡,認真說起來十分復雜,可要往簡單里說,就是一句話:鋤強扶弱。

就如同為果木修枝一樣,誰太強就要壓一壓,修剪掉一些枝椏,而太弱的就要為它打開光路,通過種種手段扶持,逐漸讓它強壯起來。

最終才能長成一顆營養均衡枝繁葉茂的大樹。

考試的規則也重新頒布了,隨機調動了城門校尉和執金吾輪流站崗。

入試前要統一搜身,不許攜帶任何多余的物件,考場內會統一提供筆墨紙硯。

午餐也由官府統一供應,就連上廁所的地方也有專人監視。

考題更是由皇帝親自掌握,直到最后一刻才由御前侍衛押送到考場中,可以說保密工作絕對是做得很到位了。

考試之前沒有任何辦法徇私舞弊,因為題目還在劉志的腦海中,并沒有記錄下來。

三年前劉志就曾經下詔公布,考試必須用正隸書,也就是官方規定的字體。

收卷后,劉志參考了現代高考的方式,將名字用白蠟封了起來,閱卷完成之后才能解封。

這一次閱卷,除了太學的博士和翰林院的眾編修之外,秘書省和中書省也派出了部分官員參與閱卷。

八月初八,整個帝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太學門口。

晨曦中三千多名考生,按照抽簽抽到的編號,整齊的列隊入內,在搜身之后將按照編號進入相應的考場。

考室共有六十多個,也幸虧太學本來就夠大,能容納得下這三千多名考生。

隨著角樓的鐘聲悠揚響起,全城人都屏息以待,劉志下令,這兩日城中各處不得喧嘩吵鬧。

凡是打擾到考生的,不問緣由,一律先抓起來再說。

其重視的程度,與后世的高考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劉志個人覺得,與公務員考試倒有幾分相似之處。

都是一考定生死,能夠直接進入國家機構任職。

初八考三科,第二天初九日再考三科,與明清科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天考完之后,考生可以出考場回家休息,第二天繼續考試。

而明清時候的科舉考試,是關在一格一格的小廂房里,吃住都在里面,一考就是三天。

劉志認為這樣有個很大的弊端,如果因為吃睡不習慣,影響了狀態,很可能會發揮失常,白白耽誤了考試。

反正只要保密措施到位,在不在考場過夜,真的無關緊要。

初八的晚上,太學附近的各處客棧熱鬧非凡,許多人都將當天的答案抄了出來,相互比較。

盡管還不知道朝廷的標準答案,但考得好與不好,相互之間一看還是有個大概。

不過第一天的考試主要都是經學和算學之類的基礎知識,在分數的占比中不是特別高。

關鍵還是要看明日的策論文章,至于之前傳的沸沸揚揚的詩詞,到底明天會不會考,還是個未知數。

上一章  |  朕就是喜歡偷怎么了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朕就是喜歡偷怎么了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