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我的爺爺朱元璋

第212章 工業化的基礎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4-05-16  作者:西湖遇雨
夏末的京城,陽光透過稀疏微敞的云層,灑在這座金粉之城上,微風中夾雜著淡淡的草木香氣,偶爾還傳來遠處有氣無力的蟬鳴。

朱雄英身著錦袍,騎著駿馬,在蔣瓛等錦衣衛的護衛下,趕往城外不遠處工部軍器局的冶鐵所。

之所以要去冶鐵所,是因為這次長江入海口的洪水肆虐,讓他意識到大明現有的土石結構已無法滿足抗洪等工程的需要,而且那句話怎么說來著?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總不能修土路,修石板路吧?

對于現代基礎交通設施來講,鋼筋加上混凝土的結構已經算是標配了,朱雄英深知,要讓大明更加強大就必須搞出自己的鋼筋混凝土,有這個工業能力才能談得上建立交通運輸網,畢竟大明的經濟重心雖然在水網密布的區域,但是有些地方的交通同樣不夠發達,而且大明的經濟想要發展,也不可能一直局限于江南,那么建立自己的陸路交通網絡,也是必備的。

混凝土好說,技術難度不高,只是水泥這項科技點的進階版,最要緊的其實是鋼筋,這東西大明是生產不出來的。

不過大明卻能生產出大量的鐵,所以現在的問題不在于鐵產量而在于鋼產量,實際上大明的鋼鐵市場是嚴重的需求不足繼而形成的產能過剩,全國的鋼鐵產量一年就能滿足三到四年的需求,官營鐵廠經常開爐一年然后歇三年的樣子,而為了避免這種生產周期的浪費,朝廷甚至關閉了一部分官營鐵廠,然后把鋼鐵行業開放給了民間。

之所以以前漢朝搞鹽鐵專營,現在大明不限制鋼鐵行業,主要原因還是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冶鐵技術長期得不到進步,再加上民營鐵廠不僅要登記備案接受監管,而且也不能獲得品質太好的鐵礦石,所以百姓哪怕去冶鐵,也不能打造兵器.當然,一般沒人干這事,元朝的時候百姓是真的渴望鐵器,但現在放開了反而沒人太在意了。

然而大明目前還沒有冶煉鋼材的技術,沒有鋼材就不可能有鋼筋,這讓朱雄英倍感焦急,要想讓大明擁有這種技術就必須從源頭上入手,有鐵才有鋼,他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大明的冶鐵技術是個什么水平。

而且工業發展方面,重工業也確實比輕工業更難發展,不過好在一開始必須發展的重工業門類也沒那么多,只要把煤鐵工業發展起來就好。

于是,他決定親自前往冶鐵所考察。

冶鐵所位于京城遠郊的一座山腳下,四周綠樹成蔭,環境清幽,還有河流,跟想象中糟糕的環境不太一樣,朱雄英到達時,工匠們正在忙碌地工作著,鐵錘的敲擊聲和熔爐的呼呼聲交織在一起。

朱雄英和蔣瓛等人下馬后,把騎乘的馬匹拴在了馬樁上,沒有過多停留,在來迎接的工部官員的引領下,直接走進了冶鐵所。

“院”“所”和“局”這三種子單位,一般都是各部下屬的專營產業,以工部為例,因為涉及到的工程和采購的方方面面,所以下面的子單位也很多,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轡局、寶源局、顏料局、軍器局、織染所、雜造局、竹木局、柴炭司、鑄炮所等等以“院、局、所”命名的子單位,主官一般都是大使,副官則是副使。

這些子單位通常由正八品的大使管理,而這里的“大使”,在明代跟后世的意思完全不一樣,指的是子單位的主管官員,通常有正九品和不入流兩種。

在冶鐵所大使的帶領下,朱雄英邊走邊觀察著四周的一切,心中不禁感嘆這里的工匠們雖然技藝精湛,但所使用的工具和技術在他看來卻十分落后,車床什么肯定是沒有的,先進的高爐也沒有,都是一堆形狀各異的石頭爐子。

在一位老工匠的引領下,朱雄英來到了熔爐旁,只見爐火熊熊燃燒著,鐵水在爐中翻滾著,發出耀眼的光芒,上面還有人從二層一個類似滑梯的東西,用鏟子鏟了鐵砂往熔爐里面送材料。

“介紹一下吧,這些爐子都叫什么。”

“這個是大鑒爐,是以耐高溫的牛頭石為內壁,用簡千石作為爐門。每一百斤鐵砂配二百斤煤炭,能出四十斤鐵,一爐會下三百斤鐵砂和六百斤煤炭。”

朱雄英看了看,這爐子確實夠大,配套的就得十來個人忙前忙后,有在上面送料的,還有鼓風的,以及收鐵的。

他點點頭,又問道:“那上面這個送的料是什么?”

“黑沙,就是粗鐵礦砂。”

工匠帶著他們轉向了另一側稍矮的爐子,介紹道:“這個是熔鐵爐,沒用牛頭石,而是雞眼砂石、火磚、紅磚三層隔熱制造的,主要用來生產生鐵。”

“然后這個是白作爐,是用來炒鋼的。”

炒鋼法,字面意思看起來好像炒的是鋼,實際上還是鐵,只不過是把生鐵炒成熟鐵,早在王莽篡漢之前就有這項工藝了,白作爐的作用就是把生鐵加熱成半液態,然后工匠對其進行不斷的攪拌翻炒,跟鍋里炒菜差不多,這樣的話,半液態的生鐵里面的碳分和雜質就能不斷接觸空氣氧化,也就能得到質量相對好一點的熟鐵了,而熟鐵一般就用來制作器具從西漢到明初,如今炒鋼法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技術可以說是已經趨近于完美了,沒有什么太多的改良空間,所以生鐵到熟鐵這一步,其實大明的工業能力是沒問題的。

而跟炒鋼法齊名的,還有灌鋼法,這個都是寫在課本里的,不過朱雄英卻并沒有見到冶鐵所里有什么灌鋼法的痕跡,所以忍不住問道:“那現在可還用灌鋼法?”

工匠們面面相覷,最后還是老匠人回答道:“若不是有緊急任務,肯定是不用團鋼的。”

冶鐵所的大使咳嗽了一聲:“軍器局對軍械質量有要求,我不讓他們用團鋼糊弄。”

(本章完)

上一章  |  我的爺爺朱元璋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我的爺爺朱元璋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