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宦海風流

虎膽縣令 第三十五章 天降祥瑞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10-08-31  作者:天堂發言人
第四部虎膽縣令第四部虎膽縣令第三十五章天降祥瑞

在眾人的努力下,文裕縣的農業經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丁晉還不滿足,他認為雖然自己的一些政策表面上搞得熱火朝天、天翻地覆,也為自己博得了贊譽和政績,實際上,對農民來說,暫時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ZUILU.

農業生產畢竟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如果不堅持下去,不繼續發掘更多、更好的刺激和改良辦法,得意忘形,暫時的成效轉眼便會成空。

索秀玉半是奉承,半是敬服地道:“大人為民之心,吾輩實在汗顏。惜本地農產荒蕪已久,欲要清理,必定耗費太多精力,望大人保重身體為好。”

丁晉誠懇地謝過索秀玉的關心,這段日子,他確實是忙壞了,十多個鄉里,今天到這個地方視察、訓導,晚上又會連夜趕到下個鄉里,準備明天的“講演稿”和督察工作,有時,甚至還需要親自下到田里,和農戶們耕種莊稼、聊天攀談,切實了解百姓想法和所需;如果縣署有重大事情,又必須急急趕回去處理,不說其間過程的耗心費力,就是山路上的顛簸,也讓人極為難受。

所幸,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后,大部分基礎工作已經做完,不能說以后可以高枕無憂地等待收獲,但確實是可以不用再四處奔波了,也就是度過了最艱難的第一步:建設期,進入了第二步:維護期。以后如能維持好現在大好地局面,收獲的時間,也不會太遙遠。

新作物的培育、田地土壤的治理告一段落后,丁晉并沒有將農業方面的工作完全拋下不管,而是采取了任命得力人員專職主管、自己遙控地辦法。進行有限度地“政府干預”。

這里說的干預。是好的“干預”,因為農民畢竟在某些方面欠缺足夠的見識和眼界,需要“專業人員”的指點和督促,再者,官府地一些好政策。也能促進農民地生產積極性。

比如。丁晉為了保護勞力。禁止一切非公地徭役攤派,并同時減少公事中的攤派數量,為農戶保留足夠的壯勞力。而在以前。衙門里有工程要攤派,地方上過公差要攤派。禮房修建校舍要攤派,團練使編練武裝要攤派,工房督修城垣要攤派,糧房庫房起造倉囤要攤派,來一任官員去一任官員,舉行歡迎或歡送儀式,也要攤派;還有迎接“圣諭”更是大地攤派。

如果,單純看分攤在每個百姓頭上的徭役,可能并沒有多少,但是實際上,因為很多富戶和富裕農民、商販,會通過繳納錢物地辦法,逃避服徭役的義務。因此,最后這些林林總總的力役、雜役,會集中攤派在那些貧困的農戶頭上,而他們唯一的經濟來源便是種田,如果徭役的時間正好趕在農忙時節,便會耽誤農業生產,極大地影響他們的生活。

舉一個例子,便能看出這些農戶承擔的徭役是多么頻繁。按照習俗,迎接“圣諭”需要笙簫鼓樂、吹吹打打,以營造出一種天恩浩蕩、全民同喜的情形,而且照例還需要有和尚道士一起來湊熱鬧,如同做“水陸道場”一般。

可惜文裕縣卻是一個偏僻的小地方,丁晉也是個節約務實的人,不可能因為每年不過數次的迎接圣旨事務,便專門組織一個恭接圣諭的“樂隊”,鋪張浪費。于是,這些事情通常便會請來那些“民間藝人”,以“服徭役”的形式完成。

話說,今年入夏的時候,小皇帝過十二歲生日,朝廷派來一位“宣告使”,到并州來傳達小皇帝過皇歲并實行大赦的“圣旨”。到了文裕縣宣講的時候,丁晉趕緊讓人請來民間藝人和和尚道士們,充當歡迎的陣容。

但是,在恭迎的過程中,丁晉發現有個光頭和尚位置站錯了,這不應該是久經陣仗的和尚應該犯的錯誤。幸好,“宣告使”并沒有發現不妥,敷衍了事地宣完圣旨后,便急忙躲進了涼快的廳房中。

事后,丁晉找來那名光頭,責問他是怎么回事。光頭在酷熱的太陽下,站得已經有點頭暈腦脹,此時也顧不上懼怕縣令大人的威嚴,發牢騷說:俺本來就不是什么勞什子和尚,年初已當過文宣王了,現在又差來當和尚,還沒輪到俺服役的時間呢。

周圍的人聽了無不笑疼肚子,原來這家伙竟然是個假和尚。

丁晉隨后責問負責此事的小吏,才明白其中的內情。原來,文裕縣歷來便缺少紅塵方外之人,以前遇到這樣的事情,通常需要到并州城,高價恭請那些廟里、觀里的“大師”們來文裕縣充當臨時的歡迎嘉賓。

而丁晉擔任縣令后,一向勤儉樸實,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下面的官吏們,不管是真心佩服他的作為,還是有意奉承巴結,都會自然而然地注意“節儉”。所以這個小吏才會為了節約下一點錢,從當地百姓中尋找了幾個家伙充當假和尚陪位。

從這個假和尚的事情上,可以看出當地百姓服徭役的頻率還是非常高的,丁晉便是顧慮于此,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攤派準則”,盡量避免在那些非公務的項目上攤派徭役,即便是無法避免的攤派,他也希望能盡可能少地占用人手。

在純粹以“人力”為工具的古代農業生產上,只有保證足夠的人手,才能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

而當年文裕縣農業的豐收景象,也恰恰從一個方面驗證了這一點。雖然,能獲得豐收,是很多因素綜合的結果。但要是沒有足夠地勞力,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成果。

丁晉在農民交田賦的事務上,也做了開創性的改革。雖然這份改革,是建立在他長期的印刻在百姓心中的威嚴和良好聲譽地前提下,不過。最后能暢通無阻地執行下去并順利完成。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和困難,也是丁晉之前想不到地。

在以前,官府催糧征科,通常需要組織派遣大批的衙役公差,下到鄉里。通過半強制性的手段。向百姓征收催要。很多時候。遇到一些刺頭人物,衙役們不免要和對方發生一些激烈的爭執甚至爭斗。

從每年征收田賦的時候,縣署地監獄。總是被那些拒交糧食地“刁民”擠得滿滿當當地情形,便可看出。這是一份非常艱巨,非常不容易完成的任務。

但是,今年丁晉的改革手段是什么呢?他竟然只在縣衙外面地“八字墻”和各鄉里、各里坊的“公文壁”上張貼了一封“催科征田賦”,上面寫上交糧賦地日期、名單、數量,然后規定了截至的時間,不派虎狼吏胥下鄉催欠,換句話講就是征賦歸征賦,但不放“虎狼”出來。

對于丁晉這番做法,縣署官吏,有的反對,有的贊成。贊成的不免巴結拍馬之輩,也有些是真心愛護百姓,不想虎狼衙役們趁機在下面興風作浪;而反對的,倒大部分是考慮到這個太過溫和的辦法,只怕對愚鈍的百姓行不通,雖然朝廷力主“教化、仁慈”為先,但百姓愚魯刁猾,只怕未必會領丁大人的情義,反而會認為衙門軟弱可欺,更堅定逃稅賦的決心。

丁晉卻不這么認為,雖然農戶確實有一些刁鉆狡猾的習性,但他們總得來說,是一群膽怯、淳樸、溫順的群體,并不是不知道感恩和識時務的愚蠢之輩。以前,孫回橫行霸道時,當地百姓實在被虎狼差人們的催科整怕了,而現在,自己表示善意,為他們所想,他們必當會感動和尊重;再加上,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威嚴和良好聲譽,也將是百姓感恩戴德的一個考慮因素。

那么,為什么丁晉會執意讓農戶主動到衙門交糧呢?這當然是有莫大的好處,而這個好處,第一收益的乃是縣署,減少了人手開支,不必再派遣大量“差人”下鄉公干;但是最大的得益者還是農民,讓農戶主動將錢糧繳納到衙門,由幾位長官親自監督,避免了那些公人小吏們,下到鄉里后借機盤剝百姓。

對于百姓所受的苛刻刁難,丁晉自前些日子和那些老農們交談后,深有體會。每年催科征糧的時候,這一刻便是吏員、衙役、倉斗級胥吏等大逞淫威,上下其手的時機:任意克扣份量、指名額外需索、肆情責打辱罵或設法刁難訛詐等,種種手段,不一而足。

老實巴交的種田人視“納田賦”如同過鬼門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某農民有自耕田若干畝,按簿冊上要求,應該交秋糧兩石,屆時一家大小你推我挑,把糧食送到了催科差人們指定地點。先得排隊,這會兒便有“做公的”跑來尋釁,吆喝斥責,調戲婦女,無所不為;好不容易輪到你交賦了,吏員抓起一把糧食,說是太潮濕,壓秤砣,馬上便給你一個折扣;到了過磅時,倉斗級和秤手們,又在量衡器用上玩手腳,這又是一個折扣。

這一來你就完了,眼睜睜看著糧食被收走,簿冊上卻留下了“拖欠若干”的記錄。拖欠又該咋辦呢按告示規定的期限來指定地點補欠,過了期限后,書吏啦、差役啦,就更不客氣了,一起來你家催科。倘嫌人手不夠,連三班衙役亦得帶人紛紛出動,那一番騷擾折騰,更厲害了,可真是“雞飛狗跳,鬼哭狼嚎”。

最后,糧也收了,人也抓了,到的牢中,如果沒有“孝敬錢”,免不了又是一頓板子伺候。這類種種,便是缺乏有效監督機制的緣故,丁晉暫時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前,只能讓農戶來縣署交糧。在自己眼皮子低下行事的話,小吏們應該不會太過囂張。

當然,屬下的顧慮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征收糧賦,歷來便是地方官員最重要的考績之一,朝廷有嚴格的規定:限期完解錢糧。過了期限,非但得不了政績,嚴重時還要革職議罪。正因為此,丁晉才提前張貼告示,并將最后通牒期限設置得早一些,如果到時征收不夠,還有充裕的時間靈活變通。

此時,他也認為可能會有一些“刺頭”頑抗到底,如果真的不賣自己面子,那么自有狠辣雷霆手段等著這些刁滑之輩。

但結果卻是讓包括丁晉在內的所有人,都有些吃驚欣喜,百姓們的配合和順利的程度,完全出乎大家的預料。過后,有“監察御史”上書密奏朝廷曰:觀臨近數縣鄉民之樸實,唯文裕縣獨佳,每期交賦役,只需令農戶姓名貼于縣門,而百姓爭赴交之,無有違者。疑慮問之,曰:“無他,感懷丁縣令大德之恩,不敢不從。”

丁晉的本意,本只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減輕農戶負擔,卻沒想到由此竟然能為自己贏得更大名譽,直到朝廷頒發下來嘉獎圣旨時,他才有些悟通了一點那些官場老鳥經常說的一句話:真正的好官,既是能為百姓做實事,還能利用這種實事的效果,為自己博取更大的利益。

這一年的年底,文裕縣還發生一件奇事,在寒冬時節,當地竟然下了一場毛毛細雨,而且降雨范圍只限制在文裕縣,更奇的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些雨水,味道是甜的。此時,便有那德高望重的鄉老士紳之輩站出來,搖頭晃腦地道:這些是天上降下來的“甘露”,表示本地不僅風調雨順,而且政通人和,是有“大貴人”在照應著文裕縣。

至于這“貴人”是誰,自然就有更好事者宣講出來:貴人便是丁晉丁大人,因為主官賢德,百姓愛戴服從,所以天降甘露以彰之,這是極喜之兆啊!

上一章  |  宦海風流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宦海風流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