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北方擅騎南人擅舟。
但是在嶺南,尤其是在邕州以西的左溪句町一帶,屬于山地地區,雖說有左溪、南盤江等河,但這里的蠻子并不怎么擅長舟船,頂多是些沿江河的溪垌蠻會劃劃獨木舟、小竹排而已。
山地的特殊性,加上茶馬商道的延伸,倒是讓這些蠻子擁有不少馬幫。句町蠻們甚至還擁有象軍,騎兵也是有的。
只是他們的騎兵跟中原的騎兵又不同,中原的騎兵的馬那都是高頭大馬,好的戰馬主要是河套馬、河西馬,或者是突厥馬、契丹馬等,要不就是青海馬,甚至是大宛馬。
中原的河北山西河西隴右朔方等地甚至是山東等地也是產馬的,淮南山南劍南也產馬,只是馬就要差一些。
但是這邊蠻子們的馬,多是本土馬,這邊獨特的山間壩子地形,甚至是云貴高原山區的特殊氣候,造就的是這邊的馬一般較為矮小,但耐力很好。
比不上那些河西馬河套馬的爆發力沖擊力,可體型小卻也更適應險要的山地地形。
號角聲響起。
句町蠻開始擂動著一面面銅鼓,做為早在先秦時代就掌握了高超銅冶技術的句町諸部,曾經也是云貴高原一霸的,他們的戰鼓技術比起嶺南的俚僚蠻子們的銅鼓還要發達。
一面面大銅鼓花紋精美,有一些甚至有著悠久的傳承歷史,能夠說一聲是傳自很久很久很久以前,那上面精美的花紋甚至是他們那悠久的歷史記錄,只是早湮沒在歷史之中,好多人都看不懂了。
一隊又一隊的句町騎和左溪騎在集結,向著三角洲殺來。
還有更多的接到命令,從其它幾處埋伏的地點坐船或木排過江而來。
兩蠻三萬多人馬埋伏此處,騎兵本來倒不少,最有威力的象兵沒來,但輕騎卻基本上都來了,只是先前分散于各處埋伏,之前也沒料到秦瑯識破埋伏后,不但不走還又敢上來。
輕騎們錯過了最佳的沖鋒時間。
不少騎兵們接到命令的時候,連鞍都沒給馬披上都以為唐人不怕死過來,一會肯定是場正面硬戰,而那的地形不適合騎兵。
騎兵們等著看熱鬧呢哪想到第一場讓他們出戰。
動作快的已經翻身上馬開始向唐騎沖去動作慢的還在取鞍找馬尋武器呢。
那亂哄哄的樣子看的扶三直皺眉頭。
心中那股子不好的感覺也越來越強烈。
而唐軍這邊。
兩翼各三十丈左右寬,不過二十來丈深的通道上,雨后濕滑而又泥濘可大家卻顧不得這些都在淋著細雨拼命的備戰。
步兵們持長矛、重斧、刀牌建立起一條防線,后面是密集的弓弩手們,再后面是正在搶建的土墻、樁陣再后面則是在迅速搭建的簡易箭塔。
對于弓箭手來說再簡陋的箭塔可只要有一定的高度都能提升他們許多殺傷力更不用說,箭塔上面還能用木板、盾牌等搭起防御護甲,為弓手們提供額外的保護。
“三郎,要不你還是回到鎮遠號上指揮吧?”
秦瑯卻不為所動。
“打仗就是拼命,這個時候軍旗立在此將士們才能士氣高漲。軍旗在此我卻呆在江中船上那誰還肯拼命?”
秦瑯看著面前已經匆匆搭起來的一座望樓直接就往上爬。
雨后濕滑的地面影響了蠻軍輕騎,那些矮小的還沒中原騾子大的戰馬,最搞山地行進可此時也大大影響了速度。
尤其是那片大塘四周還是沼澤地帶,更加影響他們展開。
第一批沖過來的也就是大約三五百騎,還得分成兩面。
“傳令,弓弩手放近了射!”
弓兵不擅近戰,這是沒錯的,可弓兵其實在步兵當中,卻能稱的上是最強的兵種,不僅是他們的遠程傷害高,而且也在于步兵中能當弓兵的,一般都是身體素質最強的。
大唐有弓兵和弩兵,裝備弓弩,為遠程兵種。但若以為他們都是個子瘦小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年頭,步弓手們普遍都用的硬長弓,府兵用弓標準最低八斗,還有一石和一石二。
將領們甚至有用三石以上弓的。
就算是最普通的八斗弓,開弓所需要的力氣也是非常驚人的。
唐代步兵弓用的是柘木長弓,一種以桑木、柘木制作而成的單體弓,這種弓不比騎兵所用的角弓,騎兵的角弓是以筋、角、竹、木等多種材料制作而成的復合弓,弓短勁足。
而步兵長弓做為單體弓,一大特色就是弓休非常長,解下弦插在腰間弓袋里,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掛了支陌刀。
長弓解下弦后很直,有多直?
就好像是一根扁擔一樣。
這種單體弓,為了保證其強勁弓力射程,所以必須得很長很粗,而為了保持性能,平時不戰斗時是要解開收藏的。
長弓平時解弦放在弓韜里,用時掛弦戰斗,這種弓中間厚,兩頭細小,威力恐怖。
但長弓使用起來也不容易,這種單體弓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得力大。不比騎兵的角弓,因為是復合弓,弓體短小,甚至是反曲弓,所以不需要太大的力氣挽開。
步兵長弓解掉弦平直了比個人還高,中間真的跟快跟扁擔一樣粗了,沒有足夠的力氣根本拉不開,更別說射遠了。
所以在唐朝,一名步弓手,那絕對是步兵兵種里頂級素質的,一個個長的十分高大威武,而且膂力強勁。
許多精銳步弓手,因為長期挽弓射箭,甚至會導致脊柱都側彎了。
當然,唐軍也還有一種稍弓,是短弓。但這種不是專業弓手的弓,而是給其它兵種的步兵們裝備用的,大唐府兵對弓的裝備是最重視的,基本上做到人手一張弓,長矛手刀牌手都配弓,但他們的弓就不是步兵長弓,而是稍弓這種短小些的軟弓了。
十二衛對于府兵中步弓手的點選標準,是帶甲射八斗弓,弩二石八斗為次,而帶甲射一石弓,三石弩為中等,帶甲射一石二斗弓,弩三石五斗為上等。
不僅要能拉開規定的弓弩,而且還得帶鎧甲射,同時有射程和精度要求,如最低也要求帶甲六十步射長垛箭,十箭得中六箭以上。
雖然唐代計算弓力,用的是不帶弦計力的方式,與明清時開始的上弦后計力的方式不同,但對于弓手的力氣都是同樣嚴格。
按秦瑯自己推算估測,唐代一石二的弓,大約跟后世的一百六十磅力是差不多的。
到清朝時是力為單位,不再用石,武舉考試要求射弓拉力為騎射三力,步射五力,其一弓力約為十二磅。騎射三力就是約三十六磅,步射五力就是六十磅。
而一些精銳的侍衛、將校等則拉五到七八力不等。
唐代步弓手的長弓,恰就是對力要求極高的。
故此唐代弓手總在強調一句話,挽弓當挽強,用長弓,重力氣。
高大的長弓手們配上人高的長弓,再用上特制的破甲箭,能在六十步以內,直接一箭洞穿敵人的鎧甲。
而當成百上千的步兵長弓手齊射起來,再配上那些更強勁的弩,誰也擋不住。
后世大家所熟知的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把法國那些板甲騎兵們吊打的英格蘭長弓手們,他們的長弓其實平均拉力都在一百六十磅左右。
這水平,其實跟唐朝府兵步兵長弓手差不多,甚至長弓的樣式等都沒太大區別。
全是憑個人蠻勇的變態。
這么強的步兵,當然不可能臨陣只放三支箭就算了。
臨陣三發,那說的是其它兵種的步兵,如長矛手啊刀牌手等,他們配備的稍弓,在敵人沖陣前來個三連射,這時敵人沖近了,他們也就扔下弓各自操起本兵種的武器戰斗了。
而弓手與弩手在戰斗時是合編的,呆在長矛手刀牌手等后面,一場戰斗能射空兩壺箭。
甚至若是前面的兄弟們擋不住,他們還能操起步槊、長矛或是大刀上前近戰,因為這些弓手們都太強,所以大唐給他們配備的副武器,一般都是步槊,或是大刀。
甚至有些直接配上陌刀或重斧,充分發揮他們的超強武力。
不但如此,甚至步弓手們基本上還都配甲,往往還配的是重甲,配輕甲的可不是弓手,而是弩手,他們比弓手差的遠。
當然,刀牌手們一般往往也配輕甲。
大唐步兵長弓手們究竟有多恐怖?如果形像點說,射一石長弓,差不多就跟健身里做單臂俯身啞鈴劃船訓練動作,用的還得是四十千克以上。
同樣主要是用背闊肌發力。
可在健身房里,身體較強的人一般也只是用十五公斤一只的訓練,女士甚至一般都只用三公斤的。
四十公斤以上,試過的都知道恐怖。
這就是大唐步兵長弓手們,一群這個時代里膂力最強的一批人。
魏晉以來,胡風熾烈,尚武成風,大唐的兩位皇帝都是數一數二的神射手,李淵曾經討賊時連發七十余箭,神力了得。
而李世民的天策上將大箭更是了得,他得四羽大箭,能夠直接洞穿門板,南征北討時,不止一次的用箭射殺敵方將校。
還曾經讓人帶著他的四羽箭到突厥去,憑三支箭就能威嚇住蠢蠢欲動的突厥人。
左翼陣前。
約三百蠻騎沖來,越靠越近。
校尉張仁政持不慌不忙的從自己腰間豹皮弓韜里取出柘木長弓,又自胡祿里抽出射甲箭。
“鎖陣!”
“長弓上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