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文學
 
首頁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搜索:
 
您當前所在位置:黃鶴樓文學>>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第四百三十三章 工業建設與新的發明


簡體手機版  繁體手機版
更新時間:2024-06-15  作者:玩蛇怪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晌午過后,馬車順著官道,遠遠地看到了武安縣城。

此刻縣城外早有人在等候。

除了河北路轉運使韋煥之,提舉常平司田佑、提舉刑獄司王鼎、提舉御史司韓昉等人以外。

還有磁州知州閻中孚,武安知縣張昭文,以及其余州府、縣衙佐官。

數十名穿各色袍服的大小官員站在那里,遠遠地見到隊伍徐徐而來,呼呼啦啦走到路邊,紛紛排好隊伍,在那里候著。

趙駿撩開車窗簾看了一眼。

雖說他提倡“四不兩直”,也既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的方式。

如慶歷新政之后,路御史司每月都會派御史前往各地明察暗訪。

還有中央也會不定時派巡回御史四處走動,糾察地方風紀,雙管齊下,以此達到監督全國官員的目的。

政制院就是讓御史們用這種方式來做突擊調查。

但問題是趙駿并非地方巡察御史,也不是中央派出去的巡回御史。

他一個堂堂國家政府首腦,僅次于趙禎這個國家元首的存在,一言一行世人關注,身份地位注定了他不可能以“四不兩直”走動。

所以基本上每到一地,地方縣令可能不知道,可路轉運使這些高級大員,勢必就會一直了解他的動向,時刻準備迎接。

很快車隊到了近前,韋煥之等人忙不迭上來行禮道:“下官參見知院。”

“嗯,免禮吧。”

趙駿從馬車上下來,看到這么多人不由得皺起眉頭道:“怎么來了這么多人,不是說了一切從簡,衙門不用上值嗎?”

眾人心中一緊。

韋煥之忙道:“請知院恕罪,下官是讓大家別來打擾知院,但不少人想來瞻仰知院風采,因而.”

“這樣啊。”

趙駿沒有動怒,只是點點頭道:“既然看過了,那就只留下各主官即刻,其余人都趕緊回衙署主持工作吧。”

“是是是。”

韋煥之連連應下。

隨后除了韋煥之、田佑、閻中孚、張昭文等地方主官以外,其余人都準備要走。

趙駿又想起了什么,問道:“蔡質和韓公彥在不在?”

這二人一個是當初武安鋼鐵廠成立時的坑冶鑄鐵監知監,另外一個是武安縣令,對鋼鐵冶煉非常了解。

只是武安鋼鐵廠是在慶歷三年成立,如今已經是第六個年頭,兩人應該早就已經離崗。

不過趙駿倒是知道蔡質的下落。

朝廷前些年大量成立國營企業,將那些必需品和重要戰略物資納入其中。

包括國營糧油鹽公司,國營鋼鐵煤炭公司等等。

公司這個詞土生土長,最早出自孔子的《大同》《列詞傳》。

莊子也說:“積弊而為高,合小而為大,合并而為公之道,是謂‘公司’。

意思跟后世一樣,聚集大家的財力一起創建一個運轉機構。

但董事長卻是個舶來品,由西方董事會產生。

所以目前公司的董事會在大宋本土叫“司理會”,董事長自然也變成了理會長,民間私企也仿照官府稱知司。

武安鋼鐵集團成立之后,原來的管事者蔡質就變成了武安鋼鐵公司知司,目前是從五品,直屬于中央政制院,間屬于河北路。

至于韓公彥這位韓琦的侄子,同時也是賈昌朝的堂侄女婿去了哪里,趙駿倒是未關注。

不過他記得這二人能力很不錯,因此到了武安肯定要問一問。

“回知院,韓公彥四年前因政績調為深州通判,去年又升為冀州知州,但還未赴任,他父親就病逝了,現在掛冠回家服喪守孝。”

韋煥之說道:“至于蔡質,他說現在正在搞什么研發,沒時間過來迎接知院,若是知院想看的話可以去找他。”

“哈哈哈哈哈。”

趙駿大笑道:“蔡質是個技術型官員,祖上三代冶鐵,是很有能力的,他說在搞什么研發,真是讓我好奇,我倒要看看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說著雙手背在身后,邁步向前方走去。

“是是是,這家伙雖然有傲氣,但干起活來確實是厲害,常常親自下去與工人們一起做事,很有沖勁,沒有辜負朝廷的栽培。”

韋煥之也笑著跟在趙駿身后應和著。

趙駿抬起頭,前方已經是武安城池,如今的武安早就已經不是當初破舊小縣城的模樣,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原本狹小的老城區已經看不見,外面全是像汴梁那種五六七層的筒子樓,人來人往,繁茂興盛。

雖然跟后世很多比較落后的貧困縣城差不多,可要知道現在是宋朝時期。

能有這樣的發展已經非常不錯。

可以預見在唐山鋼鐵產量第一的遷安市還沒有開發起來之前,武安作為后世河北鋼鐵產量第二大縣,估計要領跑河北路很久很久。

“不錯,武安發展得很好啊。”

趙駿見到這一幕,滿意地點點頭道:“我過黃河之后,一路走來,其余縣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唯有武安讓我很高興。”

說著他又看向韋煥之道:“韋司帥任職河北路轉運使已經第三年了吧。”

“是啊。”

韋煥之點點頭道:“自從下官接替呂侍郎開始,又有幸跟著范相公打過燕云,如今確實已經是第三年,現在卻很快就要卸任了。”

“呂侍郎?呂公弼?”

趙駿調笑道:“人家命好,有宰相父親,37歲就能當轉運使,40歲就能做一部侍郎。”

“我在報紙上看過知院的文章,里面說打鐵還是要自身硬,呂侍郎除了家世優渥以外,才學皆為上品,能力也確實當得起。”

韋煥之可不敢像趙駿這么開玩笑,稍微打了個圓場:“若非如此,只是庸才的話,又如何能步步高升呢?”

他心道。

早聽說知院心眼小,看來是真的。

當年呂相得罪過知院。

據聞二人在政制院當中經常意見不一,互相爭吵。

現在呂相走了。

知院還偶爾拿呂相開涮。

心眼確實小啊。

只是韋煥之不知道的是,趙駿也不過隨口吐槽了一句。

呂老頭這廝人是走了,但呂家卻屹立不倒,早就給除了大兒子以外的子孫鋪好了路。

后世三代煙草人,如今呂家三代宰相。

妥妥的政治家族。

這么搞下去朝廷不還是一群世家子弟?

要不是呂公弼和呂公著兩兄弟確實有能力,再加上呂夷簡臨終的話,趙駿早給他們擼了。

當然。

也基本就是這樣了。

反正趙駿的原則是,世家子弟有能力有才學,你可以通過家族關系上位。

這也算是為國家吸收人才。

若是沒有能力沒有才學,背景通天也沒有用。

像呂夷簡其他兒子,包括長子能力不行,照樣也只能給個榮譽性的散官打發了,想登高位就不可能。

這是趙駿的處事哲學。

雖然人都是自私的,萬一他兒子趙曇能力不怎么樣,他會不會考慮以權謀私。

但這是原則問題,趙駿已經打定主意,如果他兒子以后能力確實不咋地,那也基本上就給個榮譽閑職算了。

寧愿家族淪為普通家族,也不想以后一個庸才進政制院禍害國家。

哪怕是自己的子孫后代。

反正趙禎也給了他爵位和封地,靠高額的爵位工資與封地收入同樣很舒服。

只不過以趙駿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大概率子孫后人可能成為教員后人待遇,那即便無權,總歸是有國家養著也挺好。

至少將來大宋完成東方一極戰略,實力國力必然遠超后世巔峰時期的霉帝和毛熊老大哥,每年發點工資補貼之類的養幾個閑人還是輕而易舉。

因而對未來趙駿看得還是很開,子孫后人有才學最好,沒有才學也無所謂,自己在自己這一代做好該做的事情足矣。

他說道:“好了,只是感嘆一下呂家人才輩出而已,沒別的意思,也不用放在心上,帶我看看武安吧。”

“是。”

天才一住言情小說s23us韋煥之忙不迭點頭。

一行人簇擁著趙駿來到武安城外。

由于武安作為目前大宋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來往商人非常多。

擔心進城導致交通堵塞,趙駿就在城外四處看了看。

古代縣城都不大,一般也就兩三平方公里,如今武安往外擴展了至少五六平方公里,看著還是挺不錯。

趙駿在外圍打了個轉,肯定了如今武安的發展,又指出了一些城市目前面臨的問題。

比如工業造成的污染問題,城市的規劃問題,未來發展問題等等。

嚴格來說趙駿也不是這方面的人才。

但后世耳濡目染,不管在見識還是理念上都比古人強得太多。

并且武安這樣的新興工業城市屬于大宋前列,古人沒有建設現代化城市的經驗,基本上是遇到問題才會解決問題。

而趙駿不僅有后世見識,同時還有汴梁城市化發展的經驗總結,自然也就能幫他們做點前瞻意見。

如此一來,武安也能避免很多后世縣城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那些雷區和阻礙。

同時把這些經驗積累,從而幫助全國其它城市也做好城市化發展。

一行人看完了武安建設,隨即前往城東北的鋼鐵廠。

鋼鐵廠距離城池有數里地,此刻的武安鋼鐵廠與當初剛成立的時候已經是天壤之別。

眾人抵達鋼鐵廠附近,離得老遠遠眺,就看到連綿廠房林立,外面用圍墻圈起來,聽說有不少小偷半夜進廠偷鋼材。

里面各種蒸氣直冒,也有燃燒不均勻參雜了煤灰的氣體噴薄而出。

地面到處都是煤灰,空氣里彌漫著一股煤味。

抬起頭看向天空,那天空的云朵都仿佛衍生出了一抹灰色的陰霾。

趙駿略微皺了皺眉,但卻沒說什么。

重工業就是這樣。

污染環境。

可很多事情也沒有辦法。

英國最先開始搞工業革命,倫敦變成了霧都。

霉帝鐵銹帶工業同樣讓五大湖污染嚴重。

包括我國后世東北地區也一樣如此。

這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必須要邁過的坎。

不能說為了青山綠水就不發展工業,只想著呼吸新鮮空氣就放棄了科學進步。

這與“不在乎大國崛起,只在乎小民尊嚴”有什么區別?

所以即便有所犧牲,也在所難免。

“知院,他們來了。”

韋煥之指了指前面。

遠處鋼鐵廠東門就是洺水,后世叫南洺河。

當初趙駿要求修一條運河,就是連通此水,然后往東南連通邯鄲、成安,最后與永濟渠相連。

這樣武安的鋼材就能通過運河大量運輸,比陸路成本要劃算得多。

此刻洺水河上船來船往,運河載重量最高也就2000噸,如京杭大運河就是這個級別。

洺水流量不算大,因此載重就1000多噸,也就意味著只能航行載重1000噸左右的船只,跟后世比起來差得遠。

但在如今已經非常不錯了,很多都是載數百噸鋼材,通過運河運到各地,鋼鐵銷量遙遙領先。

他們的位置則是在南面。

南面連通武安城,有一條寬闊的道路,官道上亦是車隊很多,都是把零散的鋼材運到城里加工。

遠處道路盡頭,一行人急急忙忙出來,快步走到趙駿面前拱手道:“下官見過知院。”

為首的大概四十多歲,雙手非常粗糙,有些局促地站在那里,露出討好的笑容。

韋煥之介紹道:“這是現在的廠長劉大貴,是工人出身,但腦子靈活,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是蔡知司上報提拔。說起來還是政制院下令,讓他特進恩補,成為了如今的廠長。”

“哦,我想起來了,這事是我特批的。”

趙駿笑道:“懂技術好啊,朝廷就需要這樣懂技術的人才,咱們現在才剛起步,很多東西都是自己摸索,自己學習。那些外行的人過來指揮內行,那不是瞎搞嗎?以后啊,像這些重要崗位,還是技術人才擔任為好。”

“是是是。”

韋煥之連連點頭。

他們對鋼鐵廠也不懂,反正朝廷怎么批怎么來唄。

劉大貴撓撓頭,憨笑道:“回知院,其實俺也不懂什么技術,就是自己摸索著來,覺得怎么合適就怎么做,結果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哈哈哈哈哈哈。”

趙駿大笑道:“現在這東西都是草創期,誰也不懂,那摸索出了技術,自然就是創新,不用謙虛。”

說著他又道:“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下面有工人也搞出了好技術,不許打壓,要實事求是,你培養出了好工人,你也有功,可不能妒賢嫉能。”

劉大貴急了,忙道:“怎么能呢,俺老劉在工人們面前是出了名的有信義,大家這才服俺,要是嫉妒別人,別人害不得戳俺脊梁骨啊,知院可不能壞俺名聲。”

“知院不是這個意思。”

韋煥之說道:“知院是讓你不要吝嗇技術,多培養人才骨干。”

“不錯,你培養出了人才就有功,搞出了新技術也有功,朝廷會大大獎賞你。”

趙駿也找補了一句。

他其實主要是見了蠻多官場上勾心斗角,為了利益損人肥已的事情才提個醒。

萬一劉大貴自己搞技術當了廠長,掌握了權力忘記初心,怕別人也搞技術搶了他的位置打壓怎么辦?

所以提前防微杜漸一下。

現在倒是看出來性格很好,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同時意味著他沒有批錯特進的條子,為朝廷選了個人才。

畢竟眼下跟后世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差不多。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各種發明和技術頻出,難道真是因為英國基礎教育搞得好,數理化普及率大?

其實并不是。

貝塞麥煉鋼法的創始人亨利·貝塞麥沒讀過一天書,靠著自己摸索搞出了這套技術。

瓦特沒怎么上過學,基礎知識是母親在家里教給他。

愛迪生被老師評價為低能兒,只上了幾個月的小學就被趕出學校,之后全靠自己自學。

不是說搞發明就不需要讀書,而是很多技術并不是先有理論才有實踐,而是先有實踐,人們才把為什么會這樣的理論搞出來。

就如同法利德別爾格在發現糖精的時候,只知道自己吃飯前沒洗手,可今天的飯菜卻特別甜,確定老婆今天做飯沒放糖之后,才意識到自己好像發明了不得了的東西一樣。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能讓人搞明白這件事情為什么會是如此。

但很多發明和創造在那之前,根本就沒有理論。甚至連基本的計算都沒有,純粹就是科學家不小心偶然創造,或者一線工人發揮腦筋摸索出來。

所以在這個工業草創的年代,多培養一線熟練的一線工人非常有用,說不準這些工人就有開竅的,搞個不得了的發明出來呢?

“好了,帶我們去參觀一下吧。”

韋煥之見劉大貴還想說點什么,就打斷道:“知院也想看看你們的成果。”

“是。”

劉大貴應下。

隨后就帶著眾人進入了鋼鐵廠。

鋼鐵廠非常繁盛,各轉爐正在不斷運轉,時不時能看到鐵水火花迸濺。

諸多沒有見過這些的官員即便離得很遠,也是驚呼連連。

趙駿看得非常滿意,頻頻夸贊,可謂贊不絕口。

在劉大貴的帶領下,他們參觀了冶鐵車間、煉鋼車間、淬火車間、軋鋼車間等等。

到下午時分,他們到了鋼鐵廠西北角的一處大廠房外,這里棚子中堆放了不少鋼鐵材料,劉大貴說是一些廢材。

本來這些廢材可能要拿去重新回爐,但蔡質卻說可以廢物利用,拿來進行小規模煉制,打造一些發明。

就看到廠房里蔡質與幾個工人正敲敲打打什么,那是一臺大概一人高,一米寬的機器,上面有各種管道連接,后面還有個小型鍋爐。

雖然不知道這機器有什么用,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它以蒸汽為動力。

(本章完)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

上一章  |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目錄  |  下一章
加入書架后可以自動記錄您當前的閱讀進度,方便下次繼續閱讀.
在搜索引擎輸入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黃鶴樓" 就可以找到本書
其他用戶在看:
黃鶴樓文學 - 免費小說閱讀網 www.hhlwx.com
聯系我們: hhlwxcom@gmail.com